開店速度能否解救海底撈,半年減員1萬人,上市以來首虧近10億
8月25日晚間,海底撈集團發布了其2020年上半年的業績公告。公告顯示,報告期內,海底撈集團實現營業收入97.6億元,同比下滑16.54%;實現凈利潤-9.65億元,同比下滑205.8%。
這也是海底撈自2015年以來的首次半年報虧損。對于一家靠“吃”沖上2400億元市值的企業來說,上半年的這份成績單雖“情有可原”,但也是其資本市場征程中的一道“傷疤”。
對此,海底撈解釋稱,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1月26日起,海底撈暫停中國大陸所有門店營業,直到3月12日才恢復營業,并且限制就餐人數。公告亦顯示,海底撈餐廳六個月期間的平均翻臺率從2019年同期的4.8次/天,減少到3.3次/天。
不過與此同時,人均消費額卻在上升。但這究竟是疫情后的報復性消費還是良性增長,仍有待時間觀察。資本市場已經對這一利好信息給予了積極反饋,半年報發出后,海底撈股價不跌反漲,截止8月26日收盤,海底撈報收45.75港元/股,漲跌幅度0.33%。
即便在停工停產、限制人流的疫情之下,海底撈在上半年依舊新設了173家店鋪,海底撈全球門店網絡從2019年12月31日的768家增至2020年6月30日的935家。
如今,疫情雖有所緩和,但并未徹底消失。即便如此,海底撈卻執著地“逆風”開店。
門店支撐的業績
海底撈對于門店數量的依賴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據招股說明書披露,2015年海底撈的門店數量僅有112家,此后每年均保持著高速增長,其中,2016年門店數量增長最為兇猛,相比2015年同比增長高達143.75%。截至2019年年末,海底撈門店數量為768家。
隨著海底撈門店數量的逐漸攀升,海底撈的業績也一路高歌猛進。2015年海底撈的營業收入僅為57.57億元,上漲到2019年的265.56億元,翻了4.6倍;而凈利潤方面,從2015年的4.11億元增加值2019年的23.47億元,翻了5.7倍。
與此同時,海底撈的門店亦從201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9年年末的768家,翻了6.8倍,走勢趨同。
門店的增加有利于輻射更多的消費群體,但一個區域客源有限的前提下,加大密度也有可能形成“左右手互搏”。
以北京市豐臺區的兩家海底撈門店為例,其中公益西橋門店和馬家堡新薈城店相隔僅730米,步行僅11分鐘。從周邊小區來看,二家門店所輻射的群體部分重合,相互之間難免造成分流。
事實上,從海底撈所披露的數據顯示,其全年平均翻桌率已有下滑跡象。2015年,海底撈的全年平均翻桌率為4次/天,至2017年及2018年上升為5次/天,2019年海底撈的全年平均翻桌率下滑到4.8次/天。
以裁員節流?員工半年少了1萬人
門店的增加除了帶動了海底撈的收入增長外,亦帶動了其成本費用的增長,這一點從從其凈利潤的漲幅便可窺探一二。
正如海底撈近五年的業績表現,門店數量的增長帶動了海底撈營業收入及凈利潤的大幅增長,但二者的斜率并不趨同,相對于營業收入而言,凈利潤的增長顯得較為平緩。
而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員工薪酬以及折舊和攤銷的大幅提升。
據海底撈招股說明書中披露,海底撈的店面均為租賃而來,而房屋租金等相關費用均在“折舊和攤銷”科目中核算。
此外,從海底撈近五年在員工薪酬、折舊和攤銷科目的表現來看,特別是進入2018年后的折舊和攤銷費用的增長速度遠超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速度。
成本費用的高速增長,無疑會蠶食企業所實現的利潤,疫情期間更是如此,畢竟只要門店在,租金、工資等成本費用便少不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底撈2019年年報中,企業員工尚有10.2萬人,而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的員工僅剩9.2萬人,半年之內員工減少了1萬人。簡而言之,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有超一萬人離職。而這其中,亦不乏“節流”的味道。
對于2020年上半年員工減少一事,AI財經社致電海底撈進行詢問,截止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事實上,每新增一家店鋪就意味著其人工、裝修、水電等成本的增加。而疫情之下的海底撈,在開店頻率與翻臺率表現相悖的當下,裁員真的是解決問題的“上上簽”?
此外,海底撈恢復營業后,曾有大量網友吐槽海底撈菜品漲價。4月10日,海底撈官方發布致歉信,稱海底撈門店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顧客的利益,同時宣布門店產品價格恢復到停業前標準。
究竟如何扭轉虧損局面,海底撈似乎還需要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