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新一線城市”名單公布,長春、武漢、海口
隨著夏季到來,全國各主要城市夜經濟伴隨深夜消費的興起迸發出驚人活力,其中不乏餐飲外賣的助力。近日,美團外賣發布了一組全國外賣活力數據,綜合外賣用戶消費活躍度、餐飲商家外賣化率、商家營業時長等多個指標對城市外賣經濟活力進行排名。數據顯示,除“北上廣深杭”等傳統一線城市上榜之外,長春、東莞、武漢、海口憑借著強勁的外賣活力躋身“外賣新一線城市”行列,其中長春餐飲商家外賣化比例全國第一,平均每10個(線上)餐飲商家就有8個上線外賣。
傳統一線城市外賣消費旺盛 北京人民最舍得花錢、上海美食品類最多
全國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人們的生活重回正軌,一度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在這個夏日里持續升溫。疫情期間養成的美食消費習慣繼續延續,外賣不僅成為了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也逐漸成為了衡量城市經濟和消費復蘇的重要風向標。
近日,美團外賣綜合今年4月以來全國各城市外賣單量、用戶消費活躍度、餐飲商家外賣化率、商家營業時長、用戶客單價、菜品豐富度等數據維度,對城市外賣經濟活力進行排名。其中,深圳、北京、上海、廣州、長春、杭州、東莞、成都、武漢 、海口名列前十,成為首批“外賣新一線城市”。
深圳憑借外賣單量以及“超七成外賣餐飲商戶營業超過22點”兩大全國第一指標,位居“外賣新一線城市”之首。北京、上海、廣州緊隨其后;其中,北京用戶外賣消費客單價位居全國第一;外賣菜品最豐富的城市是上海,菜品種類近70000種,這意味著,上海的“吃貨”每天點一道外賣,一輩子都可以不重樣。
長春成新一線城市代表 平均每10個線上餐飲商家有8個上外賣
除了傳統的一線城市之外,二三線城市在外賣消費領域展現出強勁的復蘇力量,成為后疫情時代的“外賣新一線城市”。例如,排在“北上廣深”之后的是長春,這座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外賣體量雖然不大,卻蘊藏著巨大的外賣消費活力。
美團外賣數據顯示,在長春,餐飲商家外賣化率高居全國第一,平均每10個線上餐飲商家就有8個上線外賣。在外賣這條賽道上,長春還不止一個“第一”,數據顯示,長春的活躍人均單量也是全國第一的,平均一個長春用戶每月要點6.5次外賣。
除了長春之外,東莞、武漢、海口也憑借著迅猛的外賣復蘇潛力躋身“外賣新一線”,例如:武漢自4月“解封”以后,外賣消費迎來“報復性”增長,外賣消費客單價僅次于北京,排在全國第二;東莞22點后外賣商戶占比67%,排在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
全國夜宵外賣單量激增近六成 南方餐飲商家比北方更能“熬夜”
如果說,外賣新一線城市是“吃貨”們吃出來的,那么夜宵則是主戰場。據美團外賣數據顯示,全國外賣夜經濟攀升迅速,近兩個月以來全國各主要城市夜間訂單(6pm—6am) 上漲超過六成,夜宵增速優于餐飲大盤,占全天候單量的四成以上。在城市外賣夜宵的評價體系里,“優良中差”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哪里的吃貨吃得更多、更有特色,外賣商家更有活力,成為了每座城市是否能上榜的重要指標。例如,入夏后,東莞人平均一晚上可以吃掉20萬只烤生蠔;武漢人一個月可以賣掉250萬只小龍蝦;廣州人一個月可以吃掉400萬串烤串......
夜間“吃貨”越來越多,餐飲商家也敏銳地捕抓到機遇,延長夜間營業時間。來自長春的商家劉玉玲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她的小店和烤豬手有朝一日能通過外賣,為這座城市“打榜”貢獻一份力量。如今,劉玉玲的小店每晚都能接到200多個外賣訂單,徹底走出了疫情期間的經營陰霾。美團外賣數據顯示,全國約六成餐飲外賣商家晚上10點后仍在營業,約四成商家凌晨12點之后依然在為用戶提供外賣服務。
有意思的是,從美團外賣數據上看,這批喜歡熬夜的“外賣夜掌柜們”更集中在南方。美團外賣根據外賣商家凌晨營業率設置了全國餐飲商家“熬夜指數”,指數最高的前五十座城市當中,有近八成位于南方;排在前十的城市除了北京、上海、鄭州,其余全部是南方城市,其中深圳的餐飲商家最能熬夜,凌晨過后還有近五成商家處理外賣訂單,廣州、東莞、海口、江門緊隨其后。黃先生在東莞經營一家海鮮燒烤店,近段時間以來因為夜宵的外賣生意實在太好,小店只好把經營時長延到凌晨3點半,“無論多晚,只要用戶敢下單,小哥敢接單,我的生意就不存在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