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的牌桌,沒有站席
和兩個月前一樣,王元瑞在HR辦公室門口焦躁地踱步,走了十幾個來回。
幾分鐘后,王元瑞還是敲開了辦公室的門,在“績效調整”的文件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心里很不是滋味,這是近期的第二次‘績效調整’,其實就是降薪,每次降15%。”作為一家中小型PE機構的投資總監,王元瑞2020年的日子無比難熬,甚至“讓人感到絕望”。這樣的絕望拖拽著王元瑞逃離,卻心有不甘。
“機構在年前沒能募到錢,疫情來了,募資難度加劇。機構手里沒錢,投資人員看再多的項目也是沒有意義的。”王元瑞告訴投中網,眼看著知名機構的同行頻繁地在朋友圈轉發項目融資消息,深深地體會到“冰火兩重天”的滋味。
“屬于自己的‘冰’,何時才能融化?”王元瑞找不到答案。
“全員募資”時代,真的來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王元瑞深知,募資受阻是其所在機構及市場上絕大多數中小機構當前困境的源頭。
“募資這場硬仗,越來越難打了。”一家老牌VC基金融資總監王林語告訴投中網。
從業6年,王林語認識市場上大多數活躍的LP,最起碼都在微信上換過名片或打過招呼。
疫情后,王林語與這些LP逐一取得聯系,詳細地介紹自己基金的優勢及儲備的明星項目,LP大多委婉地說“再考慮下,晚些回復”,言下之意就是拒絕。
“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真正的LP市場,特別是機構的長線LP市場。在這樣的募資環境下,把‘找錢’的壓力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是不現實的。2020年,在中小基金中,將‘募資’和‘投資’完全分開變得越來越難。”王林語表示。
正如一級市場獵頭顧問Sherry看到的那樣,對于許多中小機構來說,“全員募資”已成為實打實的趨勢。
在Sherry近期發布的VC/PE機構投資人員崗位中,超半數提到“要求有募資能力”或“有募資能力優先”等字樣。
“我們聊下來發現,符合機構要求的人并不多,很多卡在‘募資能力’這里。”Sherry告訴投中網。
王元瑞決定簽下其所在機構近期內兩次下發的“績效調整”文件的核心原因亦是,“我只懂一些投資知識,沒有募資端的人脈。以目前的能力,我即便出去再找工作,薪水也高不到哪里去,還可能壓根就找不到。”
Sherry早已看清當下應聘者與機構訴求之間的矛盾,卻無從調和。
“有募資能力的,有幾個愿意拿著并不具有競爭力的薪水做小機構的投資總監或投資經理呢?但是,沒有募資能力的應聘者,即便投資能力再優秀,也解決不了募資受阻的小機構的燃眉之急。”Sherry向投中網表示。
“留在牌桌上”
一場無果的人才拉鋸戰正在上演。中小機構深感冰寒刺骨,但在另一片天地,“火”在燃燒。
近期,紅杉中國、啟明創投等各大知名機構紛紛放出待遇豐厚的招聘崗位,試圖在市場的低谷期“撈獲”一批人才。
招聘場上“冰火兩重天”的背后,是機構生存狀況的極度分化。
彈藥是一切的根本。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當前,頭部機構的募資總額已占全市場總規模的大部分版圖,2018及2019年,該比例均超過50%。2020年上半年數據來看,CVC資本、鼎暉投資、光速中國、凱輝基金、啟明創投等斬獲巨額募資,最高達45億美元。
換言之,資本寒冬募資難的形勢下,頭部機構的優勢愈發凸顯。然而,眾多中小機構仍深陷募資困境難以維系,兩極分化明顯,機構迎來深度洗牌。
王林語看到,這一年中,“stay in the game(留在牌桌上)”成為了大多數中小機構的首要目標。
投資人員也是一樣。
2014年入職某VC機構的劉萌介紹稱,自己所在機構在2015-2017年十分活躍,每年大概投出20-30個項目,每年大約投出5-8億元。
“每天都有新案子要看,平均每個月都有4-5次盡調要完成。”劉萌告訴投中網,“很累,但是很充實。那三年可以說是我畢業以來最難忘的一段時光,收入也非常可觀。”
但是,自2020年起,公司開始陸續裁員,“不知什么時候,就會被人力叫走。”
劉萌親眼所見,在資本狂潮階段,“加大杠桿多募資金”、“追熱點”、“做高估值”、“A輪進B輪出”、“賺管理費”、“自己做個產業出來”都可以成為基金存在的理由。
然而,瘋狂出手、“捧殺”獨角獸、上市公司兜底收管理費等亂象,使一些中小機構直接遭致資金鏈斷裂、裁員降薪、無錢可投的惡果。
2020年7月,劉萌主動選擇了離開。
牌桌周圍,日益減少的站席
“對于經驗尚淺的投資人來說,最快的成長路徑就是不斷地找項目、看項目、投項目。當機構已經無法給到相應的發展機會時,出于自身發展考慮,投資人理應選擇辭職。”劉萌說。
王元瑞卻沒有劉萌的勇氣。即便每每有知名機構的同行在朋友圈轉發項目融資消息,都會讓他心里“咯噔”一下。
“有彈藥的機構,出手越來越兇猛了。”王元瑞感慨頗深,“所以,一面是大力擴招,一面是降薪裁員。”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騰訊投資、紅杉中國、深創投等知名機構的出手甚為活躍。其中,騰訊投資6個月內出手60次,平均每個月出手10次,即每3天出手1次;紅杉中國6個月內出手54次,平均每個月出手9次,即每3-4天出手1次。
這是王元瑞可望不可及的一種“踏實”。
“我們已經近一年沒有投過項目了。作為投資人員,沒有實際的事情做,心里會發慌。”王元瑞告訴投中網。
近期,王元瑞80%的時間都撲在投后管理上,如項目撮合和退出安排。“2018年及之前,我可以花全部的時間在找項目、盡調、材料準備及投委會溝通上,現在覺得自己更像一個中后臺人員。”
每3天投1個項目的日子,劉萌又何嘗不向往。但劉萌最向往的還是,“一筆投個大的,拿到董事會席位和絕對話語權。”
這些,對于活躍的頭部機構來說,已經在成為常態。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VC/PE單筆交易均值高達3210萬美元,創十年新高,環比漲幅高達56%。
縱觀VC/PE近十年市場情況,自2016年以來VC/PE投資單筆投資均值連續四年大幅攀升。以2015年為分水嶺,小額案例的比例急劇緊縮,2020上半年已不足7%,而千萬美元級、億美元級大額案例比例連續增長,2020上半年增加至50%。
由此可見,大機構拿走大項目的大份額,已成為一級市場的主流牌局。只是,如何成為這場牌局的坐席嘉賓,已然成為王元瑞、劉萌等年輕投資人拼命想要探尋的答案。
因為,“牌局”坐席的周圍,站位正在日益減少。他們甚至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坐不到位子,就意味著直接出局。
最近,劉萌總是想起書上看到的一個關于雷軍的小故事。
2009年,雷軍40歲生日,與朋友喝酒過程中感慨道:“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隨便踢塊石頭下去。”
“已經到山腰了,再挺挺。”劉萌這樣告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