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即將迎來“茶企第一股”
中國茶飲市場總是不缺故事。
近日,有消息稱,新式茶飲品牌奈雪の茶引入原瑞幸咖啡首席技術官(CTO)何剛,或為上市做準備。原本奈雪の茶定于2020年初向美股遞交招股書,奈何開年以來的疫情導致市場情緒承壓,其上市時間與地點均有變化,或最快將于年內在A股或港股上市。
消息傳出,4000億茶飲市場震動。如若奈雪の茶上市,將會是中國茶企市場第一股。而今,這一“預備第一股”悄悄被另一傳統茶葉品牌截了胡。
7月24日消息,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茶股份)日前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并已獲得受理。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9375萬股,募資金額5.4億元。
這是一家已有71年歷史的老牌茶企,國家商務部的審批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企業,且前農業部副部長直接坐鎮出任第一任總經理。在中國茶葉市場上市企業一直空缺的A股,“身份不俗”的中茶股份有望“闖關”成功么?
持股55%,中糧集團為實控人
一部中茶股份的歷史,半部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歷程。
招股書顯示,中茶股份成立于1985年4月24日,注冊資本68750萬元,但如若追溯其歷史,則可追溯到1949年,其后的半個世紀內,歷經數次股權變更。
這是新中國第一家國有茶葉公司,曾統一經營和管理全國茶葉的收購、加工、出口和內銷業務。時任農業部副部長、有“當代茶圣”之稱的吳覺農出任第一任經理。1956年,在原有的公司之上成立中國茶葉出口公司,將咖啡和可可的業務囊括其中;1961年,中國茶葉出口公司和中國土產出口公司合并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統一經營茶葉和土產類商品的進出口業務;1970年,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和中國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合并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經營茶葉、土產、畜產三大類商品的進出口業務。直到1985年,終于注冊成為現在的中茶集團,后經過了股份制改造,中茶股份得以成型。
根據不同的茶葉與產區,當前,中茶股份旗下擁有中茶科技、中茶黃山、中茶湖南等14家一級控股子公司,擁有“中茶”“海堤”“猴王”等茶葉品牌,覆蓋烏龍茶、普洱茶、花茶、紅茶、綠茶等多種產品。
股東層面,招股書顯示,其共有10位,且以國資為主。控股股東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持有40%的股權;第二大股東為厚樸投資旗下的Polystone,持有25%的股份;天津紫茗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8個股東,持股在2%-7%之間。
股權穿透之后,投中網發現,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中土畜由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大型央企中糧集團全資控股。此外,通過中土畜通過一致行動人中茶員工持股平臺,還控制了公司15%的股權。也即是說,中糧集團通過中土畜合計間接控制了中茶股份55%的股份,為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年入16億,仍有5家子公司虧損
產品方面,中茶股份的產品主要分為品牌茶和原料茶兩類。前者以經銷模式為主,包括“中茶”核心品牌及“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倉”等子品牌;原料茶業務則以直銷模式為主,根據下游客戶需要,銷售經初加工的優質原料茶,招股書表示,統一、農夫山泉、三得利、今麥郎等知名品牌均是其重要的下游客戶。
這些產品也為中茶股份帶來了相對可觀的營收。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中茶股份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2.3億元、14.9億元和16.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5.11%。同期實現凈利潤分別為1.8億元、1.45億元和1.66億元。
然而,如果單獨來看中茶股份旗下的14家控股子公司的業績卻并沒有那么樂觀。其14家子公司中,仍有中茶融通、中茶雄安、中茶網絡、中茶黃山、中茶科技5家子公司仍在虧損狀態,而盈利排名前三位的中茶云南、中茶廈門、中茶福建盈利水平則分別為分別盈利7134.03萬元、5878.76萬元、4855.69萬元。
當老牌茶企撞上互聯網電商時代,便出現了難以先發制人的窘境。目前,中茶股份的銷售仍主要依賴統渠道和門店渠道,二者的營收占比高達63.42%,而電商渠道的營收占比僅占6.45%。以天貓平臺為例,投中網查閱“中茶旗艦店”,這家顯示10年老店的店鋪粉絲數量僅為31.4萬,銷量最好的產品月銷量僅在800份左右,約為小罐茶的三分之一,藝福堂的十分之一。
從整個茶葉行業來看,中茶產品的整體市場占有率仍然不高,以其2019年銷量最好的烏龍茶為例,在國內該類別中的銷量總量占比僅占有1.74%,未來仍存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且在早前,中茶股份的融資來源主要為銀行貸款,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金額有限。
此外,招股書也透露了茶產業存在“存貨跌價”風險。2017-2019年,中茶股份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6.6億元、7.15億元和9.67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8.38%、39.64%和45.75%。
對于中茶謀求上市,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認為,中國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小罐茶、竹葉青、八馬等茶企紛紛入局,通過產品和品牌創新擴大市場份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茶感受到了危機,需要通過上市融資達到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
缺失A股,茶飲何以成“茅臺”?
在中國的文化里,喝茶,不僅喝的是茶,還是其中的風雅,白酒亦然。老話說,“茶酒不分家”,但在資本化的道路上,二者卻大相徑庭。
2020年以來,18家酒股的行情驚心動魄,茅臺市值破20000億元,五糧液市值也已逼近8000億元。反觀茶企,迄今為止,卻未能誕生一家茶企公司。按說,在中國文化中,茶葉和白酒都是國人的嗜好品,近緣性相當,且前者的市場規模也已經突破4000億元,為何誕生不了茶飲界的茅臺?
且近年來,華祥苑、八馬茶業、謝裕大、七彩云南等茶企幾欲“闖關”,均未能如愿。排隊數年的安溪鐵觀音,亦因被質疑業績超常增長、隱瞞關聯交易,撤回招股書。
如果把視野放到全球資本市場,中國茶企上市企業也僅有天福(開曼)控股有限公司一家,于2011年登陸港股,但是也存在業績增長緩慢的問題,當前市值接近60億港元。
“茶葉行業集中度低,企業數量多而分散,以中小、私營企業為主,多數企業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未能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中茶股份在招股書中如此解釋道。且通過萬得(Wind)數據來分析,目前正在“闖關”的茶企幾乎都存在毛利較高的問題。
數據顯示,2017-2019年,中茶股份的毛利率分別為39.56%、39.37%、41.25%;瀾滄古茶則分別為65.56%、64.03%、61.94%;而港股上市茶企天福集團的毛利率分別為60.59%、60.27%、58.86%。這在食品飲料行業中均處于高位。
一直關注這一賽道的天圖投資管理合伙人、CEO馮衛東亦向投中網表示,“對于茶飲行業,此前大家還都在講小產地與小產區的故事,碎片化嚴重,很難成大器,只有走到標準化的路徑上,再加上與服務相結合的體驗,才能講述大故事。”而當前的資本助推,恰是能推進整個行業的標準化與產業化,當前的新中式茶飲很適合講述這樣的故事。
近兩年,隨著小罐茶等新型茶企的崛起,中國茶行業有所改觀。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小罐茶在工業化標準等方面對行業起到了倒逼作用。
老牌茶企未起,新牌茶飲已來。近年來注重營銷的小罐茶異軍突起,新式茶飲品牌喜茶、奈雪深受資本青睞。奈雪又已完成深創投領投的近億元新一輪融資,正在籌備沖擊港股。留給中國傳統茶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就在中茶股份招股書公布當日,瀾滄古茶也披露了招股書,擬在中小板上市,計劃發行不超過2000萬股,擬募資6.28億元。中茶股份的“茶企第一股”身份,有可能被截胡么?
猜你喜歡
“果鏈一哥”立訊精密要換賽道?或許在為這盤“大棋”布局
如果未來蘋果推出智能汽車,立訊精密會不會有機會成為蘋果汽車的供應商?對于立訊精密來說,或將進一步綁定蘋果,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