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創業,上海浦東的明星公司要IPO了
在兩位博士的帶領下,科望醫藥于近日申請在港上市。
“投資人+科學家”的組合,讓這家公司一路上獲得眾多關注,同時發展也稱得上順利。
通過探索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科望醫藥擁有了六個創新管線。雖然產品尚未上市,但這家公司已經達成了超過17億美元的合作。
一路走來,在高瓴、騰訊、禮來亞洲基金、鼎暉投資、匯鼎投資、元禾控股、高特佳投資、德屹資本、聚明創投、越秀產業基金、盛山資本、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等支持下,這家公司的估值也達到約6億美元(約43.5億元)。
投資人聯手科學家,上海浦東誕生一家明星公司
豪華的團隊配置,讓科望醫藥在成立之初便獲得不少關注。
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紀曉輝和盧宏韜各自在做醫生的家人影響下,從小就對醫學產生了興趣。更加巧合的是,這兩人在創立科望醫藥前,都曾有過一段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業經歷。其中,紀曉輝聯合創立澎立生物,而盧宏韜則參與創建了再鼎醫藥。
先說紀曉輝。從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后,他又于1995年拿到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先是在寶潔做藥品研發及業務拓展,后來又加入羅氏制藥負責在亞洲和新興市場推行合作活動戰略。
再看盧宏韜。他拿到廈門大學微生物學學士學位后,又于1996年獲得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調控生物學博士學位,后來還去美國耶魯大學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做免疫學博士后研究。此后,他在拜耳、葛蘭素史克等公司工作,在免疫學和腫瘤學領域頗有建樹。
在成為禮來亞洲基金風險合伙人后,紀曉輝持續尋找有價值的項目進行研發。與此同時,盧宏韜一直想建立實驗團隊并從事全新腫瘤免疫靶點的開發。最終,早已熟識的兩人于2017年共同在上海浦東成立了科望醫藥。
當時,國內腫瘤免疫領域PD-(L)1很火,但也存在臨床有效應答率低等問題。于是,他們將重心放在先天性免疫和腫瘤微環境調控等方面,并專注于探索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立志把每一個產品做到世界前五或中國前二。
由于新藥研發存在周期長、投入大、失敗率高等特點,科望醫藥選擇“自主研發+產品引進”的雙驅動模式,意在提高自身研發創新能力的同時,通過在全球引進優質創新藥物分子來縮短研發時間,從而讓創新藥盡快在國內上市。
2018年,這家公司從Inhibrx授權引進專門用來治療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反應不佳的癌癥患者的ES102。三年后,該公司又從Compass授權引進ES104。基于ES104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數據,這款產品在膽道癌、結直腸癌和胃癌等多種腫瘤類型上顯示出抗腫瘤活性。
與此同時,科望醫藥也開發出ES014等產品。作為全球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CD39/TGF? bsAb(CD39:白細胞分化抗原39;TGF?:轉化生長因子-?;bsAb:雙特異性抗體),ES014能夠創造有利免疫反應的腫瘤微環境。
至于ES102和ES104,研發進展也都算得上全球領先。目前,ES102已在中國完成作為單藥和與PD-1檢查點抑制劑聯合使用的針對晚期實體瘤患者的1期臨床試驗;在中國既往重度治療過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ES104已經完成1期臨床試驗。
經過七年發展,科望醫藥成長為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知名生物醫藥公司。與此同時,按照上市前的持股價值計算,紀曉輝和盧宏韜也都成為了億萬富翁。
高瓴、禮來都投了,估值超43億元
有著成功創業的經驗,再加上“投資人+科學家”的團隊配置,科望醫藥在四年內共完成4輪融資,累計獲得超過2.5億美元。
成立三個月后,這家公司便從禮來亞洲基金手中拿到2000萬美元。2018年9月,該公司又獲得35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為高瓴、鼎暉投資、禮來亞洲基金。
“團隊在成立一年多時間內遞交臨床試驗申請,具有超常的落地執行能力。”禮來亞洲基金直言,科望醫藥的創始和管理團隊匯集了科學和商業的最佳組合,有極強的內部研發和國際licensing能力。
在高瓴看來,科望醫藥在腫瘤免疫領域的專注和創新,有望開啟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時代。鼎暉投資則非常看好科望醫藥的杰出創始人團隊,認為他們不僅有著豐富的成功經驗,還勤奮踏實且高效內斂。
從2019年12月開始,這家公司在半年內獲得915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騰訊、禮來亞洲基金、鼎暉投資、匯鼎投資、元禾控股、高特佳投資、德屹資本、聚明創投、越秀產業基金、盛山資本、Parkway等。
作為領投方,匯鼎投資看重科望醫藥團隊優秀的國際合作能力,以及在腫瘤免疫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強執行力,“該公司專注國際創新的前沿靶點,建立了高效的國際化新藥開發體系,與國際頂尖學術和產業合作,加快創新藥的開發和臨床推進。”
到了2021年2月,科望醫藥從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高瓴、騰訊、禮來亞洲基金、鼎暉投資、Superstring Capital、德屹資本、乾道基金等手中拿到1.05億美元,自身的估值也達到約6億美元(約43.5億元)
上市前,禮來亞洲基金持股33.52%,為第一大股東;高瓴持股9.51%,騰訊持股4.09%,鼎暉投資持股2.93%。
按照43.5億元的估值粗略計算,禮來亞洲基金、高瓴、騰訊、鼎暉投資等持股價值分別為14.58億元、4.14億元、1.78億元、1.27億元。
產品尚未上市,達成超17億美元合作
在探索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的過程中,科望醫藥擁有了六個創新管線。其中,四個處于臨床階段,兩個處于臨床前階段。
除了ES102、ES104和ES014,這家公司治療卵巢癌、結直腸癌及其他實體瘤的ES009正在進行1期臨床試驗。此外,該公司還在開發包括ES028等在內能治療胃癌、胰腺導管腺癌等主要癌癥類型的臨床前候選藥物。
由于產品都還沒有上市,科望醫藥現在還不能通過直接賣藥物來獲得收入。不過這家公司倒是在積極尋找商業機會,并且已經與安斯泰來、藥明生物、Bio-Techne等達成合作。
2013年12月,科望醫藥與安斯泰來達成合作開發及授權許可協議。這家公司有望從安斯泰來獲得總額為37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行權費。在對方行使所有權益之后,該公司將有資格獲得總額超過17億美元的潛在開發、注冊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
目前,這家公司處于虧損狀態。除了產品沒有上市,再加上研發及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等因素影響,該公司在2022年至2023年的報告期內,凈虧損從7.71億元擴大到8.53億元。
兩年就超過4.5億元的研發投入,讓科望醫藥不僅在澳大利亞擁有1項已授權專利,同時還提交了69項專利申請,并且已許可引進與“3項在中國的授權專利、8項專利申請”相關的大中華區權利。
與此同時,這家公司還建立了專有的抗體發現平臺——BiME®、Acebody?和ElpiSource?,作為自身高效藥物開發引擎的基礎。其中,BiME®平臺開發的項目有望透過調節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提供新一代治療選擇。
雖然自身產品的研發進展全球領先,而且癌癥藥物的全球市場超過萬億,但是畢竟藥物離正式上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于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不足3億元的科望醫藥而言,急需通過上市獲得一輪新的資金,來讓公司的發展得到進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