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985母基金誕生了
昨日,復旦大學宣布聯合地方政府、國企及市場化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復旦科創母基金。首期總規模10億元,全力構筑校內校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這是繼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后,上海第三所高校發起的科創母基金。
自2000年開始,復旦就多次牽頭或聯合成立投資機構,在一級市場是一直活躍的高校系資本。這次復旦設立科創母基金,希望通過引入和提供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加大推動原創科研成果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復旦科創母基金,不僅關注復旦系的科研成果,還會在更大范圍內關注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特別聚焦對產業帶來重大影響的基礎研究。
此外,高校下屬的各類基金會,以及近些年興起的校友母基金,院校母基金紛紛開始落地結果,甚至有點鳴哨開賽的意思。中國資本市場喊了很多年的耶魯模式終于開始冒出苗頭了,起碼從基金這個投資工具上看,一代比一代精確,一代比一代具體。此次復旦設立的科創母基金,不但是今年高校主導設立的最大的院校引導母基金,也是聯合了政府、院校、國資與市場化機構四方力量的一次瞄準科技轉化的重要嘗試。
復旦的科技轉化在過去幾年頗有成效,我們下文逐一分析。此外,復旦校友原本在中國投資圈就是最具勢能的校友圈之一。可以說,從科技轉化的角度來看,復旦在多年嘗試后結合經驗做了一次水到渠成的重要落地,而從創投市場來看,院校系LP紛紛入場,也愈發成為一批可以期待的重量級機構出資人。
中國創投圈,復旦人執牛耳
本次成立復旦科創母基金,當然也不是復旦第一次涉足投資。
早在2000年,復旦大學就聯合上海創投共同組建了復旦思德創投、復旦量子創投兩家投資機構。2009年,復旦大學聯合軟銀集團成立了復思資本。2014年,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發起設立了上海復榮投資;2019年復旦大學又與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了科研機構——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
可見,復旦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和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嘗試,一直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畢竟院校和校友始終是互相反哺的。復旦系的投資人,一直在一級市場名頭響亮。云鋒基金創始人虞鋒、光速的宓群、德同邵俊、CMC黎瑞剛、禮來亞洲陳飛、金浦投資呂厚軍、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等等,皆是中國風險投資市場執牛耳者。
1982年,虞鋒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在復旦獲得了哲學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畢業后,虞鋒先后從事過教師、政府公務員等職。1999年開始下海經商,創辦了廣告傳媒公司聚眾傳媒,后聚眾傳媒與分眾傳媒合并,2006-2008年,虞鋒擔任分眾傳媒董事局聯合主席及總裁。2010年,虞鋒聯合馬云一起創辦了云鋒基金。
1986年,宓群從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畢業,被保送至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他用三年時間學完了本科知識,然后選擇留美深造,畢業后從硅谷工程師、創業者轉型為投資人。
1998年,陳飛考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進入生物學專業學習,并且在復旦一路拿下了醫學和分子遺傳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加入一家加拿大投資銀行的醫療健康團隊,2009年,加入禮來制藥從事風險投資。先后投資了貝達藥業、微芯生物、博瑞生物、奧翔藥業、沛嘉醫療等多家知名生物醫藥公司。將禮來亞洲基金打造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風險投資基金。
德同創始人邵俊,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1986級本科校友,曾就讀于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國際金融專業。畢業以后,邵俊先在上海實業集團工作,這是上海市政府的主要投資實體。1998年,邵俊負責組建了上海實業與所羅門兄弟合資的資產管理公司。2006年邵俊創辦了德同資本,是中國最早的人民幣基金之一。
企業家方面也不遑多讓。在披露董事長學歷的1511家A股上市公司中,復旦大學有33家。
其中最知名的公司莫過于被稱為“上海王”的復星集團——復旦大學哲學系的郭廣昌聯合同為復旦遺傳工程系的梁信軍、汪群斌、范偉和計算機科學系的談劍,一起創辦了“復星”。何為復星?復旦明日之星也。
除此之外,第一代互聯網教父、盛大網絡創始人陳天橋、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新浪董事長曹國偉、光線傳媒創始人王長田……等一批知名企業家都畢業于復旦。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半導體和生物醫療兩大賽道上,復旦系企業頗具實力。
此前有媒體統計了復旦系A股上市公司,發現生物醫療領域的創業者最多。大部分畢業于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比如華潤三九旗下昆藥集團的董事長邱華偉、近岸蛋白的創始人朱化星、亞虹醫藥董事長潘柯等等。
而在半導體賽道早有“北清華、南復旦”之說。復旦微電董事長蔣國興,畢業于復旦大學計算數學專業大學學歷,1998年創立復旦微電子。安路科技創始人章開和,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后留校任教至教授,2011年參與創立安路科技,安路科技2021年底科創板上市。士蘭微創始人陳向東,畢業于復旦大學物理電子半導體專業,1997年在杭州創立士蘭微,公司2003年主板上市。
高校母基金競賽鳴哨了嗎?
創投市場上,資本、資源、技術、關注度都在快速向院校靠攏,作為最重要、最有優勢的市場節點,院校的支持科技,支持投資的工具也需要快速迭代。
在美元市場,院校捐贈基金原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機構LP來源,他們本身就是頭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哈佛大學捐贈基金管理規模超過400億美元,而耶魯基金AUM也超過300億美元,但現實是中國院校基金起步晚,整個行業規模不過數百億人民幣。
如今終于等來四面開花的趨勢了,從90年代末到世紀初,各個院校的校園基金會就開始創立,再到現在慢慢出現目標明確,投向精準的科創母基金,院校基金開始真正成為創投市場上最具勢能的一股機構LP力量。
要講勢能,先要看資本流向,首先能看到校友捐贈愈發熱烈。上周,作為武漢大學1987級校友,小米創始人雷軍宣布向武大捐贈13億。捐贈主要聚焦三個方向:基礎研究、計算機科技創新、大學生培養。這和2021年年末,曾毓群向上海交大的捐贈大體等量,當時曾毓群捐了200萬股寧德時代的股票,占總股本0.09%,按當時的股價計算,這筆捐款達到了13.74億元,也是上海交大歷史上的最大捐贈,創下中國高校接受捐贈以來的第三大捐贈紀錄。
其他院校也不斷有消息曝出,簡單羅列,各位感受一下:深圳大學四十周年校慶捐贈,一期捐了5.3億元,二期4.49億,加上物資總數超10億;2022年,清華收到140億捐款,北大40.76億元;2022年,段永平向浙大捐款,一年兩次,共計2.7億;2021年,陳東升向武大捐了10億,今年武大130年校慶,包括雷軍那一筆,校友簽約捐贈超過20億;2022年,李東升向華南理工捐了4000萬,累計超過1.4億;
除了捐贈熱烈,院校基金也開始批量出現。這兩年令人印象最深的新聞,是2021年末的上海交大,當時交大成立的“未來母基金”宣布體量10億,瞄準交大背景的種子期科技企業,當時引發熱議的原因,是緣于這是第一支由院校發起的“引導母基金”——換句話說,這是中國高校在投資工具上的一次重要演進。
其實眾所周知很多高校此前都有投資業務,也做過LP,最為人熟知的當然是清華,過去十幾年,清華教育基金會投資過數十家GP,其中不乏弘毅、CPE、鼎暉、高瓴這些PE,也有當年的啟迪、英諾、愉悅這些早期VC。而北大教育基金會過去十年也比較活躍,同樣投資了十數家基金;上海交大教育發展基金會,也作為LP投資過紅杉、君聯、金沙江等。
另一類校園捐贈基金有相對明顯的校友基因,比如同濟大學有同濟校友基金會,浙江大學有浙大校友紫金港未來創業母基金,去年北航校友夏煒向母校捐贈1億,也順勢設立了北航科技創新母基金,寧波大學也在校友捐贈的契機下設立了不止一只校友母基金。除此之外,院校還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探索,比如上海交大還參股成立了資管機構菡源資產,前年,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設立了全球母基金研究中心。
此次復旦設立科創母基金,是這一系列院校投資催生的投資大年里的又一件大事。它是近年除了上海交大未來母基金之后,第一支由嚴格意義上院校主導的大學母基金。并且它的發起單位也不一樣,是由復旦大學聯合徐匯區政府、市屬國企以及市場化機構共同執行的。考慮到院校出資的能量、杠桿,以及投早投小的訴求,這只基金10億的規模就稱得上“相當可觀”了。
關于科技轉化,復旦也一直在積極做各類嘗試,以2022年為例,院校做了年度匯編,匯編分6個領域,168項科技成果。并完成4場項目路演。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專場,發布項目5項,參與企業83家;醫療器械領域專場,發布項目5項,參與企業75家;新材料領域專場,發布項目5項,參與企業77家;電子信息領域專場,發布項目6項,參與企業42家。加一加可知,四場路演覆蓋了200多家企業,這已經是專業三方機構的活動體量了,這也能看出,復旦今天推出科創母基金,不是拍出來的決策,而是長期工作積累之后,水到渠成的結果。
此外,這支基金更能切中當下的經濟環境與科技需求,十分強調投早投小與科技轉化,這也是搭建政府、院校、國企以及市場化這四方的目的,因為從科技轉化的角度,國資、政府、學校和市場還真是缺一不可,從0到1,要耐心、要技術,從1到100,要方法,要資金,所以每個環節有每個環節的難,每個環節需要每個環節的專屬能力,這也是從院校層面牽頭的母基金,如此受到市場重視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