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VC開始紛紛出手找“配角”
2023年,VC圈內有一個關鍵詞叫安全;有一種投資情緒叫確定性。
很多人告訴我,今年特別強調均衡配置、投資組合,要做一些下行可控,上行可期的事。因為行業水大魚大、野蠻增長的階段已過。
在眾多不確定性中找尋某些確定性,已經是當前很多VC的投資選擇。在這種情緒的促使下,VC出手愈發要求更加的精準。
VC盯上“小而美”
“大項目、高增速的項目比較少了,選擇‘小而美’的項目不失為當下一種投資選擇。”專注于硬科技投資的魏俊表示,投這類項目的邏輯很簡單:利潤高且很穩定。“這種企業不會很熱,但是賺錢”。
前些天,魏俊坐了2個多小時的動車前往廈門,專程拜訪當地一家專精特新企業。這家企業所處的行業是比較小眾的溫控器細分賽道。40億元左右的市場容量,它做到了全球銷量第二,中國市場第一,收入做到了千萬級別,利潤非常亮眼。
由于沒有外部股東分紅也沒有大筆的營銷,賣一臺就是賺一臺的錢,活得相當滋潤。它也被收錄進世界級管理大師、德國著名管理學思想家赫爾曼·西蒙教授定義的“隱形冠軍”類企業中。
初始了解,魏俊覺得這個行業比較傳統,沒有VC會感興趣。但是細看了營收和利潤及市占率,魏俊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安全且有回報的一筆投資。
聽聞這家企業欲融資上市,魏俊便約了時間趕過去看看有沒投資的可能。
除了這家在談,魏俊還在今年出手了杭州一家過濾器行業的“隱形冠軍”。同樣,雖然傳統但是收入可觀。
實際上,兩年前魏俊就在關注這類企業,但彼時公司的策略還是以大賽道高科技為主,到今年的時局他才終于有機會對這類企業出手。
選擇這種投資策略的,紫金港資本董事長陳軍也是其中一員。
最近,陳軍在嘉興看到了這樣一家企業:做化纖產品的,做到了百億級投資和營收。企業發展背景簡單,從不參與房地產等熱門行業,心無旁騖地做到極致,占據了過半市場份額。
“與其在一個廣而人知的賽道上去競爭,還不如找一些細分領域。有明確優勢,給企業足夠的時間成長,即使不能成為一個1000億的公司,但至少可成為一個比較成功的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陳軍表示,比如,像寧波的一些隱形龍頭企業,盡管不少沒有上市,它們的收入基本上有十幾個億。這種收入情況能給人一種很強烈的投資安全感。
從業多年投資,復時資本創始合伙人張俊飛也看過很多這類“小而美”的項目。張俊飛認為,選擇這類項目倒也不是便宜的事,而是因為確定性:營收、利潤、增長都是穩定的;市場、競爭力、技術含量,公司管理各方面都較易于評估。換言之,它們的上限和下限都是可控的。
進一步說,圍繞每一個細分的產業鏈,篩選估值低、回報穩定的企業,已經成為了VC們當下最篤定的投資方向。
確定性投資的B面
這些“小而美”的細分行業,像毛細血管一樣,看似“配角”,實則上升到中國科技騰飛的“核心”也不為過。
投它們的理由順理成章,但是牽涉到具體投資也頗有另一番滋味。
首先是難以拉平的投融資認知差。
“40億估值頂天了,但是創始人卻覺得太低了。”這是魏俊在投資時遇到的狀況。甚至,魏俊連創始人的面都沒見到,是與財務代表會談。
傲慢,對技術過度自信,并且只有自己的視角,一些硬科技創業企業給魏俊留下深刻印象。
看得多了會發現,尤其是專精特新類企業,它們一直以來偏安一隅、沒有接觸過資本、純粹專研技術等背景,讓他們很難在融資這件事上與風險投資有接壤的認知體系。
“它們的掌舵者大多數做小生意起家,他們極度相信自己,也認為自己的技術最牛。在某種程度上,技術者的純粹是對技術的極致追求,甚至有些‘偏執’,難以相處。這讓價格很難談下來。”魏俊表示,在投這類企業的時候,他會更加看重創始人的背景。
其次,一些細分技術路線難以跑出來,想要做大并不容易。
張俊飛這兩年看了很多細分賽道的醫藥項目,很多科學家很多年了甚至一輩子都在堅持自己的研究路線,如果按照實驗室理論能夠成功產業化的話,那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但事實上,很多項目就像在練神功,特別難實現。
張俊飛猶記去年的一個項目,這個科學家頂著某領域世界之父的光環做新藥,雖然已經進入臨床三期,但是要形成藥品仍難看到曙光。“他的學術地位和成就引起眾多機構的追逐投資,盡管如此,或許也難改結局。”
投資新課題
圍繞著這些“小而美”項目的投資,在與投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還獲得三個比較強烈的觀點:
一是,調研項目在斷崖式下降的同時,投資也呈下沉趨勢。
“我和一些政府引導基金的人也在聊,原來一年要看三五百個項目,現在平均下來一年才一百多個,項目數量是斷崖式下降,項目品質似乎也在下降。”陳軍感慨。
這背后大體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經濟下行周期,大家會發現周圍的生態慢慢顯露出問題,企業和客戶都沒有想象中好了。其次,創業變難,哪怕是一些很優秀的新創業者,組織資源的情況也沒有以前那么理想。
在投資分布區域上,當前的投資題材主要為硬科技概念,很多細分賽道的企業通常分散在中國廣泛的區域里,二三四線城市都有很多“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和“小巨人”。
投中信息CEO楊曉磊在成都《2023天府創新資本論壇》演講中就表示,過去十年,中國創投最大的趨勢之一就是資本從一線城市向全國下沉。
這和十年來地方引導基金興起不無關系。產業引導型基金作為當前行業為數不多的亮點,它們引導資金投資本地產業和項目,它們有規模、有投資意愿,同時帶著訴求和監管要求。
這也讓人民幣基金面臨著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如何與各地方政府、國資合作,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在地方社會效益、基金投資收益、企業商業價值增長上找到一個平衡。
在這個趨勢之下,投當地的一些細分賽道項目,不僅能獲得確定性的回報還能完成國資LP的返投要求,不失為一件兩全其美的事。
第二,項目要回歸生意的本質。
陳軍告訴我:現在是一、二級都蠻難的時候,一個是平均的孵化周期比以前長,二是現在IPO的標準更高了。這就讓VC反過來更加強調生意的本質,就是要非常腳踏實地去產生現金流和利潤。畢竟,再好的技術創業本質上還是一門生意。
第三,小機構要做精品投行。
在交流的過程,很多人都表示今年確實是從業以來最難的一年。大家都在呼吁投資回歸專業的同時,也在期待著行業新局面的到來。
“對于很多小機構來說,要想生存下去,應該要做精品投行,要在企業上花更多的時間,要做深度賦能,做更多的投后管理,甚至自己也要半只腳踏入到公司和行業里面去做一些事情。”張俊飛如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