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解救”了一批投資人
一則安踏高調收購本土女性瑜伽服的消息,讓沉寂已久的消費投資再次受到關注。
10月16日,安踏早間發布《收購MAIA ACTIVE業務》公告稱,旗下附屬子公司在13日與瑪伊婭服飾(上海)有限公司的若干股東分別訂立若干買賣協議,擬購入目標公司75.13%的股本權益,交易金額沒有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此次收購對象不再是海外高端小眾品牌,而是一家成立7年以女性運動服飾為主的本土品牌MAIA ACTIVE。這對于國產新消費初創品牌來講,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要知道,消費企業苦融資久矣。一級市場從2022年至今,消費投資遇冷,項目一直處在打折、去泡沫階段。二級市場同樣艱難。2023年初,市場上又出現關于“紅、黃燈行業”上市限制的傳聞,也讓消費企業上市變得難上加難。近期,老鄉雞、沃隆食品、同富股份、大洋世家、紫林醋業等多家“吃穿住”類企業紛紛主動撤單、終止IPO。
不少消費投資人都黯然離場了,依然堅守的投資人雖然還在看項目,但一直沒出手,老項目也不再加注,或者投了不做PR。
就在消費投資一片寂靜之時,安踏作為運動服飾龍頭上市公司,高調收購本土新品牌,這是否意味著消費投資有轉機了?帶著疑問我找了幾位依然在看消費的投資人和FA聊了聊,結果發現:在IPO退出路徑不斷收緊的當下,并購確實是消費投資日益期待的退出方式。
首先,產業方的進入,“解救”了一批消費投資人。
就拿本次被收購方MAIA ACTIVE舉例。據天眼查顯示,截至本次收購交易前,MAIA ACTIVE已經完成6輪融資,融資總額達數億人民幣,背后資方包括了百麗國際、紅杉中國、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華創資本、動域資本、虎撲、達泰資本、火山石投資等。
業內人士透露:“MAIA ACTIVE的機構投資者是2017-2020年集中投進來的,2021年百麗投了一輪之后再也沒有融資,如今收購完,創始人和百麗還在里面,其他機構都退出了。”
其次,創始人也更希望跟有資源的產業資本合作。當前,能活下來的消費項目,本身營收、利潤、現金流都很好,像MAIA ACTIVE在2022年總銷售額達5億元,早已實現全面盈利。現階段融資不光為了錢,而是為了產業鏈資源。創始人也趨于理性,和投資人的關系似乎回歸到了“大家一起合伙做生意”的層面。因此,擁有強大產業資源的上市企業、產業龍頭公司成為投資主角。
再者,對于產業方來講,行業洗牌也是抄底好時機。之前市場上就出現過“用裝修成本定估值”、“連鎖餐飲幾千家店,估值不到20億”的極端案例,這與三年前“單店估值一個億”的火熱相差甚遠。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不少消費企業創始人正在面臨傳承問題。舉個“撿漏”的例子。“一個60多歲漢堡店創始人,開了60-70家加盟店,供應鏈年凈利200萬,兒子不想接手生意,創始人身體不好,干不動了,最后以240萬的價格,被另一家公司收購了,還是分期付款,首付30萬。”
峰極資本加速器副總裁呂欽文透露,在二線城市或新一線城市中,存在一大批餐飲消費品牌創始人年齡在60歲左右,想退休但無人接管生意。他們子女大多海外留學,有體面的工作,不想接手生意或者沒有管理經驗,這類項目收購正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回到本次的主角安踏,更是收購的一把好手。為了實現高端化轉型,安踏近年來收購不斷,已經將FILA 、始祖鳥、Salomon、Descente、Kolon Sport、威爾勝等收入麾下。
“高端戶外有了,潮流時裝有了,專門針對亞洲女性的Lululemon平替也有了。”
安踏作為體育產業中的頭部集團,如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寶潔、聯合利華等快消集團一樣算得上是“超級渠道”。而收購,正是讓這些“超級渠道” 保持基業長青的方法之一。有消費投資人認為,“超級渠道們”有多年積累的存量市場作為基石,在此基礎上找一些效率更高的項目,來獲取增量。過程中,尤其關注小的細分賽道和小的創新。
行業龍頭或者上市公司做投資,除了助力公司探索第二、第三增長曲線外,還可憑借自身優勢、產業鏈資源,為被投企業進行賦能。最重要的是,上市公司等CVC產業基金沒有嚴格的投資期限要求。
除了安踏,元氣森林、喜茶、地素時尚、絕味食品、泡泡瑪特等不少產業龍頭都開始頻頻展現投資動作。就連娃哈哈、蒙牛、新希望旗下的草根知本等傳統消費龍頭企業也進行了投資布局。
一場上市公司與初創企業的“雙向奔赴”正在悄然發生。
猜你喜歡
618調研:大促期間會選擇閃購下單的用戶不足一成
今年618,閃購平臺入局試圖從大促市場分一杯羹。當閃購“30分鐘送達”撞上“囤貨季”,這場速度與深度的對壘,究竟能對日趨成熟的年中大促帶來幾分震撼,備受矚目。京東京喜自營啟動618廠貨百補節 產業帶工廠白牌好貨優惠享不停
5月15日,京東京喜自營宣布開啟618廠貨百補節,持續對產業帶商家進行百億補貼,為消費者加碼帶來重磅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