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掘金”華科
“華科是華為的娘家,華為是華科的東家”。
這句話廣泛流傳于華為企業內部和華中科技大學,其背后透露出華科和華為的多重紐帶關系。
華為的“基因”里就刻著華科二字,工號僅次于任正非的0002鄭寶用,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在華為內部屬于絕對的創業元老級人物。在華為早期發展階段,畢業于華科的李一男,率領了一幫華科人完成了關鍵產品的研發,并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有六人從華科畢業最后成為了華為的副總裁。如今華為的三位輪值CEO中郭平也同樣畢業于華科。任正非的女兒,現任華為輪值CEO的孟晚舟也是從華科校園走出。
從創始團隊到如今,華為每段歷程的發展都有華科的影子,據華中科技大學官方統計,截至2021年,已有超過10000名畢業生曾就職于華為公司,在職的華中大畢業生數量在5700人左右。
據獵云網了解和梳理發現,除人才輸送外,華為和華科還有著更多深層的關聯。
2019年華為最動蕩的時刻,華科與華為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一年內,雙方先后成立三個聯合實驗室:華中大—華為企業智能創新實驗室、先進光技術聯合實驗室、下一代存儲器件應用技術聯合實驗室。這三個實驗室屬于華為公司集團層面戰略級外部合作實驗室。
同樣在2019年華為成立華為哈勃科技投資,主要是幫助華為自救快速找到一條半導體生態鏈,在華為哈勃的投資名單中,也多次出現華科系創始人的項目。
華為像是華科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華科的創業項目和人才有可施展的空間,有發光發熱的機會。華科更像是華為的掘金地,在這里總會有華為未來戰略發展的力量之一。雙方的合作,不是簡單的校企合作,而是一場共贏。
華為哈勃:別放過那個華科系創業者
華為哈勃是近兩年崛起速度最快的新VC,自誕生之初就肩負幫助華為突破芯片產業等硬科技技術的責任。從哈勃的投資版圖來看,主要投資的標的為,半導體芯片領域的初創型企業,涉及芯片設計、EDA、封裝、測試、材料和設備等各環節。
這條產業鏈的背后承載的是,發展國產芯片供應鏈的重任,在哈勃的投資布局中也多次出現華科系創業者的身影。哈勃成立一年后,2020年12月入股了九同方微電子持股12.8%,為九同方微電子第一大股東。
九同方微電子背后的創始人是一位老華科人,創始人萬波在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后,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并進入了硅谷 Cadence 公司。在硅谷的工作經歷中,萬波一直從事EDA(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這是芯片產業鏈中的上游環節,是輔助設計工具,用于芯片的設計,提供芯片的仿真和驗證。
2012年,湖北省黨政代表團前往硅谷,并邀萬波回國創業。幾經思考后,在美國生活18年的萬波決心回國創業,他曾表示“在Cadence工作的每一天,他都會看到一家家美國公司到中國開展業務,也聽到太多留學歸國人員創業成功的故事。”于是萬波決定放棄高薪,孤注一擲。
回到國內后,萬波將團隊落在了他母校華中科技大學附近。經過 3年自主創新,萬波團的研發工作已經初見成效。擁有RFIC兩項美國技術專利,此項技術專利是物聯網、5G高速通訊中的集成電路設計工具之一。
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九同方也在積極開展人才培養開發了“集成電路實踐教學服務平臺”,平臺可供學生,獲取集成電路設計專業的學習資源。華中科技大學的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的在校學生們,也曾去往九同方學習和交流,近距離感受EDA的技術創新。
就這樣,初露頭角的九同方吸引了華為哈勃的目光,值得注意的是,萬波曾就職的Cadence公司,屬于業內頭部企業。整個EDA行業主要被美國Synopsys、Cadence、Mentor三家公司瓜分。
在禁令之后,這三家企業停止了與華為合作,華為急需找到可替代的國產EDA,已經入股三家國產EDA廠商。根據萬波表示,“九同方的一款RFIC射頻無源器件3D建模和電磁場仿真軟件產品eWave/ePCD,已直接挑戰美國公司的技術壟斷地位。”
今年五月,華為哈勃又投資 一位華科教授。被投企業為天喻軟件,主要研究工業軟件,投資后華為哈勃持股約25.5%,為第一大股東。天喻軟件創始人陳立平為華科副教授,這個項目脫胎于華科CAD中心,在華科內部研究幾年后才獨立成立,以公司為主體運作。
天喻軟件所處的工業軟件賽道,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行業之一。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制造業信息化、數字化、工具化的平臺創新較為薄弱。但是工業軟件的發展空間巨大,2021年工業軟件首次入選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專項。
在華為哈勃投資天喻軟件之前,今年3月天喻軟件通過華為云技術認證,正式加入華為云“沃土云創計劃”、“解決方案伙伴計劃”和“云市場計劃”。
可以看出華為哈勃所投資的華科系創業者都在深耕硬科技領域,取華科創業者之長,擴寬華為發展道路,才是華為投資華科系創業者的目的之一。
華為重金挖掘華科天才少年
一家企業在校招環節,基本會在某所學校僅召開一場宣講會,但華為在華科的宣講會有多次。根據資料顯示,華科的宣講場次是細分到學院的,基本上是管院、計算機、光電子甚至機械學院都能單獨開場。
根據華科官方微信顯示,2019年華為在華科法學院、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召開了兩場,其中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宣講會中由榮耀總裁出席。
除了每年通過常規的校招渠道向華為輸送百余名畢業生之外,華科畢業生還曾多次入選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
2019年6月,任正非宣布:華為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并啟動頂尖人才招聘計劃,“讓這些天才少年像‘泥鰍’一樣,鉆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根據資料顯示,華為首批招錄的8名天才少年,年薪方案最低限89.6萬,最高201萬元。
天才計劃推出后,同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2014級直博畢業生左鵬飛,拿下了最高檔200萬年薪。
左鵬飛在華為共進行了三次面試,由CTO直接面試。他曾表示“華為比較看重的首先是科研成果,其次是個人研究內容和華為面試部門的契合度。”根據資料顯示,左鵬飛在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了高水平論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兩篇論文,分別刷新了華中科技大學在相關領域頂級會議零的紀錄。在學術界取得的成果,正符合華為所看重的維度。
其實左鵬飛在拿到華為offer之際,也收到了其他知名企業的橄欖枝,甚至提出高于華為100萬的年薪錄用,但均被左鵬飛拒絕了。在談及入職華為的原因時,左鵬飛表示“華為可以滿足我的一些其他訴求,比如保持跟學術界的接觸。”
據公開資料顯示,左鵬飛入職華為后在華為云的存儲預研部門,進行技術創新和突破。這也是華為目前戰略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左鵬飛拿下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的一年后,同樣畢業于華科的廖明輝也摘下最高檔。
2012年,廖明輝考入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后廖明輝在華科碩博連讀。在讀博期間,跟著廖明輝跟著教授專攻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資料顯示,讀博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10篇論文,7篇頂級會議和1篇二區期刊,其中2篇為頂級期刊。此外,廖明輝還申請了5項發明專利。
入職華為后,廖明輝主要研究方向也是機器視覺,值得一提的是,上個月華為將機器視覺列為第三批軍團之一。
如今華科畢業生已經連續三年拿到華為天才少年的最高檔,截至目前華為總共招收了17名天才少年,有六人從華科畢業,占據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華科的科技相關專業在國內屬于第一梯隊的專業院校,華為收納了華科大量的畢業生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天才少年計劃入職華為的華科畢業生,更是將在華科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奠定了華為在內部研發的技術基石。
“統一戰線”的華為和華科
2007年,華為武漢研究所入駐光谷產業園,作為華為八大核心研究所之一,華為將光電子領域、終端類及芯片產品的研發重任放在了武漢研究所。
距離華為武漢研究所驅車30分鐘便來到了華中科技大學,比物理距離更近的,是雙方二者戰略層面的緊密合作。
從華為發展來看,在華為層面,聯合實驗室是華為公司最高等級的合作形式,在這個等級中多次同華科聯手前進。2018年 ,華科和華為公司共建了下一代存儲器件應用技術聯合實驗室,當時華為公司存儲產品研發總裁項飛表示,聯合實驗室是華為公司集團層面戰略級外部合作實驗室,其成立標志著華為公司與華中大的技術合作向著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建立戰略級外部合作實驗室的主要原因,是華為的產品和華科的研究方向上高度匹配。
2019年5月,華為和華科更進一步達成全面戰略合作,主要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簽約儀式上表示,華為與華科具有深厚的合作友誼,華為的發展離不開華科長期以來的支持。
同年年底,華科和華為共建第二個實驗室,先進光技術聯合實驗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總裁查鈞表示,華為很大規模的研發人員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合作規模也在逐年擴大。
去年11月9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簽訂成立聯合研究院,這個研究院確定了一個共同攻克產業內重要、長遠、卡脖子等關鍵技術問題的協議。
此外,在對外層面,華為和華科也“統一戰線”,對外發聲。
今年在OFC(光網絡與通信網絡研討會及博覽會) 2022大會上,華為聯合華科發表了數據中心高速光互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刷新了簡化相干系統傳輸記錄。被評選為本屆OFC大會PDP(Post-Deadline-Paper)論文。
華為和華科這種緊密的合作將一直持續下去,華為方面表示,華科將邀請華為專家來學校擔任產業教授,而華為歡迎華科教師前來公司從事科研工作。日后,華為和華科的研產緊密的合作,也將為硬科技行業帶來新的技術突破。
猜你喜歡
攜手華為 大有可為!萬興天幕2.0重磅亮相華為HDC2025
6月20日下午,全球領先的新生代數字創意賦能者萬興科技深化AI布局,攜萬興天幕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2.0及基于萬興天幕2.0能力底座打造的終端應用新品萬興天幕創作廣場亮相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HDC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