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不騙VC:傳統企服投資過時了
“今年沒人搶項目了,如果去年FA跟我說某個項目拿了多少個TS,我真信,但是今年,我真不信了。”企服投資人王陽略顯無奈地談到。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一家頭部頂級VC今年春節后,每周能上會的企服項目不超過三個,一個都沒有的情況也常常出現,要知道這個數字在前兩年是二十。
與投資機構的冷清不同,尋求融資的項目倒是讓人應接不暇,身處上海的投資人孫雨軒也談到:“雖然這幾個月大家都封在家里出不去,但是項目多得看不過來。”
他進一步解釋稱:“近期很多公司遇到更為嚴峻的資金壓力,需要提前做融資規劃。”
眾所周知,今年投融資市場水溫低至冰點,但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企服賽道相對還是比較活躍的,然而事實還是有些讓人吃驚。
那么當前都是哪些企服項目能拿到融資,哪些項目又被投資人從名單劃掉了呢?聊了一輪后,我們發現了一個結論,即在今年來看,傳統企服項目已經沒人愿意投了。
顧名思義,傳統企服是代表著被人熟知的,投資價值低和行業格局相對穩定的領域,比如CRM、ERP、HR SaaS、電子簽、大數據分析等行業,他們曾在前兩年風光無限,而如今卻聲音寥寥。
此消彼長。
在傳統企服降溫的同時,一波新勢力正在崛起,他們是以營銷SaaS、數倉一體、開源數據庫、RPA、低代碼為代表的“吸金者”。比如兩個月前,我們曾報道在營銷SaaS領域有的公司被三四十家機構搶著投,估值1年半翻6倍,也有的公司半年就融資四輪,好不熱鬧。
再比如,云原生實時數倉廠商飛輪科技于4月底完成超3億元的天使輪和天使+輪融資,并吸引了投資DG資本、紅杉中國等頂級VC。
除此之外,在再次翻紅的RAP賽道中,影刀RPA在今年完成兩輪融資后,估值高達10億美元,短短三年時間,估值翻了百倍不止。
同在熱度高漲的企服賽道中,為何這些細分領域的融資情況卻是冰火兩重天,這還需要從投資人的變化談起。
從“搶菜”到“不出手”
如果2022年只有一個關鍵詞,那么“搶菜”肯定是重要的備選之一。而王陽告訴我,在前兩年,資本市場上關于企服項目的類似“搶菜”的戲碼就已經上演了。
“前兩年不管是早期基金、創業基金還是頭部基金,其實都挺焦慮的,都挺著急的。這就好比我們搶菜,搶菜的時候,不管自己需不需要,都是先裝到購物車里,先拿回家再說,這是不理智的。而之前我們是按照自己所需,需要甜的買甜的,需要咸的買咸的。”
所以在當時的報道中,投資人內卷,搶項目等屢見不鮮。
與過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不管是不愁錢的CVC,還是頂級頭部機構出手都變得很慢,甚至不出手了。“投資機構從聊項目到做決策這個周期拉得很長,大家比之前決策更嚴謹。”孫雨軒談到。
按照融資從啟動到宣布的半年差來看,我們復盤了近一個月的企服投融資整體情況,可以看到,絕大部分企服賽道的融資消息來為海外,國內只有為數不多的兩家營銷SaaS和更垂直賽道的廠商公布了融資情況。
很明顯地,這些數據印證了上述觀點。
王陽舉例稱:“很多軟件公司的創業者都在上海,有些可能是在天使輪或者A輪階段,剛想甩開膀子擴張,結果因為疫情就暫停了幾個月,而投資人并不是會雪中送炭的角色。更可怕的是,投資人只需要把投資節奏拖一拖,出手謹慎一些,研究細致一點,這之中的一批公司就會熬不下去了。”
而投資人變得謹慎的背后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美元基金在中國的活躍度直線下降,長期以來,他們是企業級軟件或者企業級SaaS定價權的擁有者,畢竟大家都指望能夠在香港和美國上市。
最明顯的莫過于正在IPO階段的北森一體化HR SaaS,其在去年的F輪2.6億美元的融資中,吸引了軟銀愿景基金、高盛、春華資本、富達投資、經緯創投、紅杉資本中國、元生資本、深創投等一眾明星機構。
而如今軟銀愿景基金將在企服行業的布局轉到了海外,而經緯創投和紅杉資本等機構在企服上的出手動作極為有限,同時也共同將注意力轉到了醫療賽道中。
換句話說,在這個市場里最有錢也最能出錢的人正在觀望或者搖擺階段。
另外就是二級市場持續下跌帶來的傳導效應。“傳統意義上的估值邏輯完全被打亂了。二級市場估值與一級市場已經完全脫鉤了,之前如果說還能硬湊,那現在湊都湊不上了。”
我們看到,美國主流的軟件公司,SaaS公司,包括A股頭部的軟件公司,基本上市銷率都在幾倍到十倍之間。在這種框架之下,去年的一些頭部公司不管是B輪C輪還是D輪,都是好幾十倍的市銷率,估值倒掛太嚴重。
“絕對不投”與“追著投”
過去幾年,什么賽道最火?HR SaaS,CRM是企服不可忽視的兩個重要賽道。
以HR SaaS為例,在2016年之前,在市場需求爆發與海外對標公司市值上漲的雙重作用下,整個賽道持續升溫、各路資本大量涌入,此時迎來行業小高峰。
但在之后的4年隨著行業內外環境劇變,融資斷崖式下跌,市場環境不斷惡化,很多中小廠商基本退出賽道。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下,活下來的廠商不斷拿到融資,行業也重新煥發生機。
《中國HR SaaS行業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上半年,中國HR SaaS領域共完成188筆投融資事件,其中在2020年之后B輪及以后的融資比例增加。
在2021年,除了上述提到的北森F輪融資外,去年11月,HR SaaS廠商Moka完成了1億美元規模C輪融資;金柚網同月也完成了1.7億元C輪融資等。隨著融資輪次后移、規模高速穩定增長,足以表明中國的HR SaaS市場已經進入成熟發展期。
與HR SaaS發展路徑相同,CRM在國內的發展歷史更長一些,據報道,國內CRM融資數量自2019年開始,已經開始銳減。2020年國內CRM融資數量14次,同比2019年減少37次。國內CRM總投資金額也在減少,2020年國內CRM總融資額度30.8億元,同比2019年減少57.7億元。但是單個企業獲得融資的金額卻在大幅增加。
當然除了這兩個,還有電子簽、大數據分析等。在今年市場不太樂觀的情況下,這些領域的聲音正在變小,甚至消失了。
一個印證是當談到近期絕對不會看的項目,多家機構都提到了格局穩定的HR SaaS,電子簽,采購SaaS等。
那么曾經的資本市場寵兒,如今為何成了“棄兒”?
一位投資人如此舉例:在上述的領域中,幾乎所有投資人都清楚了解,已經沒有讓人特別好奇的點了,不管是市場格局還是市場上各個玩家的估值情況,現在甚至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挑戰,都心知肚明。所有投資人都不好奇了。第二,這些賽道也沒有新的公司或者沒有新的打法出來,能夠吸引投資者的關注。
沒有好奇心,故事很貴。
這就造成了投資人在這些領域不愿投腰部廠商,又投不起頭部廠商的尷尬境地。
尤其是頭部公司,他們在二級市場可能用二十倍的PS去融資,但真等到上市,只有六七倍。很明顯,就算投了也不賺錢的。
當然這之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有的說最近不會看比較火的,但需求待驗證的數據庫相關項目,RPA項目,也有的說是做中小客戶比較多的財稅相關,工具類產品等等。但總的來看,大家都對中后期項目表示拒絕。
企服的投資風向去哪里找?
當傳統賽道不再成為投資的首選,那么在紛繁復雜,種類各異的企服細分賽道中,如何去尋找新風向呢?
說到底,投資人總是好奇心驅動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他們一般會通過自上而下的邏輯進行推演,然后去概率更大的地方去尋找機會,比如行業格局不穩定或者市場空間足夠大的地方。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謎底沒有揭開,VC就愿意參與其中了。比如目前CEO最關心的就是Cache(獲客)環節,所以我們看到,今年年初到現在,一堆做營銷SaaS,做SCRM,做全域流量的服務廠商開始起來了,并在資本市場上得到關注和追捧
與投資人溝通下來我們發現,歸根結底還是在三方面:
其一,比較早期的機構更關注一線的聲音,比如來自中大型企業CIO的需求,目標客戶的需求,有的投資人甚至會跟被投企業一起去拜訪客戶。
其二,還有一些投資機構會比較關注像釘釘、企微和飛書等平臺上長得比較好的ISV(獨立軟件開發商),跟著這些大廠去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以釘釘為例,我們曾在《2022年,去釘釘生態里投資》里寫過,當前機構對釘釘生態中的SaaS有執念,很多資方會把釘釘上所有的SaaS廠商過一遍,同時一些專注于投企服的機構會跟釘釘的業務部門、投資部,甚至之前在釘釘生態中的被投公司進行定期交流,以免錯過最佳的投資時間和機會。
當然,之前在企服行業最常見的還是Copy to China,即對比海外市場,尋找新的細分賽道的項目。
在疫情的催化下,成熟的供應鏈顯得格外重要,包括從研發到營銷,從供應鏈到交付,每個環節都要構建魯棒性,去適應不確定性。
王陽舉例稱,他之前投過的一個公司服務一個頭部消費品品牌,但是這個消費品的兩個工廠,一個在浦東,一個在浦西,整個疫情期間全部停產,情況很慘。
孫雨軒也表示,疫情期間他通過和產業鏈及企業高管頻繁溝通發現,頭部制造業企業對IT數字化投入加大,而這種提升的幅度和速度遠超過了他的預期。與此同時,在供應鏈中做優化,做效率提升的軟件企業,業務增速也在隨著大客戶的體量一同慢慢起來,更能夠穿越周期。
畢竟,如今已經沒人愿意再聽故事了,今年都在看有質量的收入,除非是開源軟件,可能換成其他指標。其他的偏解決方案類的,偏應用軟件的,故事已經講完了,投資人現在就是要看結果。
復盤今年上半年整個企服市場的投資情況我們發現,絕大部分還是偏早期的項目,只有極少數C輪,D輪的項目出現。
當被問及這種現象還將持續多久時,我們得到的回答是:“六到十八個月,主要還是看市場的修正能力。”
孫雨軒分析稱,這主要看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倒掛何時能夠被填補。填補的方法有兩種。第一,二級市場從相對的熊市走出來,情況變得樂觀起來,將估值體系重新再拉到一個高水位上。第二,一級市場的公司能夠通過增長消化估值。
而企業能否增長,主要是看客群,如果目標客戶是付費能力穩定的KA大客戶,則有可能實現增長,反之,目標客戶如果是SMB,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因為在經濟向好的情況下,服務小客戶的廠商,增速很快,但當經濟下行,這些中小廠商會節省預算,甚至批量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