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出43個IPO,中國頂級科學家做VC
在中國創投界,一直都有一個獨特的存在。
它具備深厚的學術科研背景,成立于1949年,與新中國同歲。先后出過“兩彈一星元勛”于敏、“原子彈之父”鄧稼先、“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等杰出科學家,承載著“科技興國”的長遠使命,也創造過無數讓世界矚目、碩果累累的傲人成績。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從成功研制第一臺計算機、曙光超級計算機、龍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完成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首次證明誘導多能干細胞、人類基因測序等。
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推動科技成果應用市場化上,它別開生面,科研、創投兩手抓。憑著對前沿科技趨勢的敏銳把控,以及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強大的孵化能力,先后控股企業237家,孵化中科曙光、寒武紀等43家上市公司,它就是中國科學院。
如今,在眾多投資機構瘋狂涌入新能源、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等高科技賽道之際,中科院已經憑借自身獨有的優勢和生長模式,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資本化道路,成為創投領域獨一無二的風景線。
一院兩制,科技產業投資的開端
中科院創立于1949年,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的學術機構,集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于一體,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承擔30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有6.9萬余人,在學研究生達7.9萬余人。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聚集了我國高端人才、前沿科技,在國際科研發展上有著無數亮眼成績的頂尖機構,深厚的學術背景之后,也有著與資本投資、商業轉化融會貫通的務實一面。
當然,這與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歷史淵源來看, 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科院面臨著重大變革。首先是研究所的科研方向由為國防建設服務轉變為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面向通用市場,促進我國傳統產業改造。
另一方面,由國家下達科研任務,國家撥款搞科研的時代已經過去。1988年初,中科院在院長周光召的主持下,實施了“把主要力量投入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主戰場,同時抽調精干隊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高技術跟蹤”的方針,即“一院兩制”。對從事應用研究的所,要求80%的人員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對其事業費的投入逐年減少20%。面對突來的新形勢,各大研究所需要靠自己謀生存,圖發展,調整科研體制。為此,研究所除正在承擔科研任務的科技人員外,鼓勵其他科技人員組織起來走上社會,了解市場需求,參與競爭,面向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去爭取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
也正是此舉,催生了后來全球PC市場上的霸主——聯想集團。1984 年,柳傳志與中科院計算所10位職工,用20萬元創辦了計算機公司,成為后來的聯想集團。受此啟發,中科院計算所率先想出了企業孵化的技術轉移途徑。
當時,為改革財政撥款為主的扶持方式,進一步推進中科院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科院與國家經濟委員會聯合設立了“中國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基金會”,專門向中科院體系成果轉化項目提供貸款支持。雖然貸款是間接投資,但標志著投資成了推進技術向產品、產業演進的力量之一,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
1993年,中國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基金會重新注冊為“中國科技促進經濟投資公司”,投資方式由間接投資拓展到天使期、早期企業的股權投資。中科院的股權投資藍圖正式拉開了序幕,科技投資產業正式開啟。
2001年,中科院持股的聯想集團(現聯想控股)設立了聯想投資(后更名為君聯資本),公司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VC行業的頭部機構,管理規模超過600億元,累計投資企業近600家。之后,聯想控股體系還陸續孵化了弘毅資本、聯想之星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聯想體系投資機構群體的壯大,對中科院體系市場化投資產業的萌芽、發展和壯大發揮了積極的榜樣和引領作用。
多樣化投資模式并行
隨后,中科院開始嘗試多樣化投資模式,在投資領域逐漸大放異彩。
2008年,中國科技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由中國科技促進經濟投資公司改制而來,以下簡稱國科投資)設立了第一支10億元的中外合資創業投資基金,標志著中科院直接持股企業也開始正式進軍市場化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業務。自1987年設立以來,國科投資累計通過貸款、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了超過360家科技企業,是國內投資科技企業最多的機構之一。
其后,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科控股)和東方科儀集團于2011年發起設立國科嘉和,主要投資早期階段企業,至今已投資了超過100家企業;2017年國科控股設立中科院創投,發起并管理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的方式開展業務,至今已投資了10支子基金、18個直投項目,累計投資中科院體系項目56個;2018年,國科控股設立中科院資本,中科院資本于2019年發起設立并管理目標規模200億元的聯動創新母基金,希望通過母基金管理、產業基金直投和科技創新服務等方式搭建資源整合與配置平臺,目前已取得積極成效;2019年,與國科投資同樣源自1987年設立的中國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基金會的“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經濟基金委員會”也改制為中科院科技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成為科技投資領域的一名老將新兵。
除了在直屬企業層面,中科院系統多家產業化基礎好、實力強的研究所、大學也積極嘗試通過設立投資機構和發起基金的方式,為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目前也是碩果頗豐。例如,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中科算源、上海微系統所的新微科技、沈陽自動化所的中科天盛、中科院自動化所的中自投資、微電子所的中科微投資、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中科先進等。
數十年磨一劍,投出43家上市公司
目前,從中科院科研成果產業化中成長起的企業已超過2000家,包括43家在境內外上市的大型企業。自2019年科創板推出以來,還有7家公司在科創板成功上市。中科院控股企業涉及行業廣泛,據企查查顯示,僅國科控股的控制企業便有222家,間接持股的企業有971家。
其中,中科曙光是中國信息產業、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領軍企業,在全國50多個城市部署了城市云計算中心,研發的“星云”成為世界上第三臺實測性能超千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龍芯中科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在網安通信、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領域。在金融領域,國內多家一線金融機具廠商已經推出了數十款基于龍芯CPU的現金類和非現金類解決方案,并在多家金融機構進行了落地應用。自2018年來,浪潮、聯想、新華三、同方等多家國內知名服務器廠商的產品已經搭載了海光CPU芯片,并成功應用到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領域客戶,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能源化工領域客戶,并在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中心類業務中得到了廣泛使用。
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來看,中科院成果轉移轉化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研究所為主體,一類是以企業為主體。
以研究所為主體的成果轉化又可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內生孵化模式。二是開放辦所模式。
內生孵化模式是經典的成果轉化模式,以計算所和沈陽自動化所為代表。計算所所長孫凝暉院士說:“改革開放四十年,計算所產生了四家有代表性的公司,第一個十年是聯想,第二個十年是曙光,第三個十年是龍芯,第四個十年是寒武紀,四家公司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高度不斷躍遷,是中國科技進步的縮影。”
開放辦所模式,以深圳先進院和西安光機所為代表。中科院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圍墻創業,同時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到研究所平臺創新創業,構建起研究機構+風險投資+孵化器+創業培訓的科技創業生態網絡體系。到2019年底,深圳先進院參股公司263家,西光所創建孵化了320多家“硬科技”企業。
以企業為主體的成果轉化也可分為兩種模式:一是投資牽引模式,以聯想之星為代表。聯想學院成立10年來,通過運營“創業CEO特訓班”,培養出逾萬人次的創新創業人才,投資逾300個項目。包括曠視科技、小馬智行、開拓藥業等明星企業,企業總估值逾5500億元。
二是使命牽引模式,以國科控股為代表。國科控股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中科院重大科研成果,投資了海光信息、重離子醫療、國盾量子等一批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點項目。
“天時”與“人和”,成為科技領域投資“巨無霸”
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學科最全、實力最強的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機構,中科院承擔了很多重大的國家級科研任務,也是中國頂級科學家的搖籃。
例如,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這些平日沒聽過的科研院所,其實一直在儲能、氫能、納米發電等高新科技領域默默鉆研技術,沉淀了很厚實的科研實力,也儲備了大量科研人才。
這是“人和”,但更重要的是“天時”。因為,沒有“風口”,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
當前,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多次發布重磅文件,在當前國際環境下,科技創新更承載了國家和人民巨大的期待。而中科院投資體系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重點關注‘燃眉之急’和‘心腹之患’等‘卡脖子’問題,運用資本的力量,加速實現進口替代和國產化進程,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即眾多社會化資本爭搶投資的“中科院軍團”。
而中科院新能源軍團的形成,離不開萬億級高新科技賽道大爆發。換言之,時代,才是中科院軍團的“造物主”。
在特定的發展時期下,理所當然,這些高科技企業也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例如,中科海鈉、衛藍新能源、到驥翀氫能、中儲國能....的市場估值已經翻了20多倍,他們用很低的成本完成了股權激勵制度,又用科研能力拿到了市值20億元,市值50億,市值100億元..... 此時的中科院天團,不僅僅只像是一個“搞科研”的,他們也有精明的商人一面。而科研的資本化和商業化,都有機會締造出傳奇偉大的商業巨頭。
隨著中科院投資方陣已初步成型,在中科院和國科控股領導下,依托中科院科創投資聯盟這一創新平臺和紐帶,中科院體系眾多投資機構將持續不斷的吸引了龐大社會資本,為“中科院軍團”的科技成果轉化輸入了新鮮血液,對我國的科技創新事業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