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新拓荒記
2007年,京東在質疑中投資物流,這家公司開始做起了大家認為的苦活兒、累活兒和重活兒。
在當時,京東的理由很質樸——保證用戶體驗,就要投資物流,沒有別的選擇,因為2007年時有70%多的投訴來自物流。大量的顧客投訴送貨慢、貨物損壞,京東分析后發現,利用當時的社會化物流根本無法徹底解決這些痛點。只有自建物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堅持自建物流的行動背后,蘊含著京東基因。
從1998年到2021年,劉強東用23年時間,帶領京東從中關村一家賣光盤的小檔口,成長為一家擁有5.5億消費者的新型實體企業。
正是京東對苦活累活背后基礎設施能力的專注,成就了今天的京東。
與以“輕資產”的公司不同,京東向來偏愛“重資產”,不僅不怕苦活累活,還專門選擇“腿上帶泥”的路徑去蹚。當互聯網公司在走平臺化、流量化的時候,京東更多在做基礎設施的底層能力建設、供應鏈能力建設。
過去20多年,京東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投入。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東物流已經運營著約1300個倉庫。僅一年時間,京東物流運營的倉庫數量就增加了500個,這個數字相當于京東從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到2017年十年間的倉庫增長總量。
在倉庫數量大幅增加的背后,京東日益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讓其競爭力實現質的提升。2021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在自營商品達到近千萬SKU的基礎上,京東的庫存周轉天數進一步降至近30天,履約費用率降至6.5%,這兩項數據領先于全球同行業,直接助力實體經濟降本增效。
“如果京東做物流要十年,那么所有企業追趕上來也都需要十年。這是無法逾越的。”劉強東說。
甘于、敢于做苦活累活,用時間和積累構建起強大護城河——這是京東線下起家刻下的基因,也是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制勝的獨特優勢。
過去20年,京東憑借這一優勢,在面向C端消費者的電商和物流市場中占據半壁江山。如今,作為新型實體企業的京東,正在拓展邊界,向供應鏈上游延伸,服務實體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工業產業。
這是一場全新的拓荒之戰。京東要在新的工業產業里,開始一場新的苦活累活:從工業產業供應鏈上再做一遍基礎設施的打造。
作為工業企業生產經營中最基礎的元素,工業品成為京東選擇的關鍵切入口。
痛點
一家航空領域的工業企業遇到了一些問題。
蘇州千機智能坐落在蘇州工業園,是一家航空科技型企業。他們從事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制造工藝解決方案研發,是我國首批打破國外壟斷并突破航空制造關鍵技術的高科技企業。
蘇州千機智能主要研發生產航空發動機復雜曲面類零件,工廠生產線上的核心設備,是專門加工復雜曲面的“五軸聯動加工機床”。機床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刀具切削加工,為了確保精度,所使用的刀具必須高頻更換。
刀具是蘇州千機智能生產過程中最基礎但又不可或缺的工業品物資,但他們一直在刀具管理方面面臨一系列難題:
首先是精細化問題。刀具的精密度要求特別高,因為它是用來加工航空發動機的。航空發動機的零部件哪怕出現一點瑕疵,整個零部件就會報廢,幾十萬打水漂。
其次是領用權限管理。比如加工某個發動機部件只能用5把刀,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登記不完善,都是紙質表單。什么工種可以領用哪些類型的刀具,拿了多少,用在哪個項目上,領用的失控導致著成本無法精準控制。
過去為了保障生產穩定運行,應對供應鏈的不確定性,蘇州千機智能采取了同很多工業企業一樣的做法,車間庫房中長期儲存著數以萬計的各類刀具。但高庫存也意味著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蘇州千機智能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套數字化解決方案,解決這一系列難題。
蘇州千機智能面臨的難題,正是我國工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對的共性問題——如何找到成本、庫存、利潤的平衡點。
行業的特點帶來了一定的痛點。和C端市場相比,B端市場的工業品商品復雜度要高出好幾個數量級。工業品行業涉及數千萬SKU,長尾商品和不規則的商品特別多。這在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效率上帶來極大困難。
一方面,供應鏈效率低,再加上傳統渠道供應鏈過長,成本居高不下。從廠家出貨價到客戶最終的采購價格往往差價較大,但大家都沒有利潤,因為被供應鏈的“溝通成本”消耗掉了。
另一方面,管理難度高。每一個從事采購的人都特別有共鳴,這么復雜的商品,這么難做的品類怎么去管?這個行業的痛點導致,國內做了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出現真正的巨頭服務商。
科技公司做To B,方法各種各樣。大部分選擇從“數字”處著手,通過云、設備、數據等等切入產業。但京東卻選擇了供應鏈做切入口,緊緊圍繞成本環節改造產業。這是沒人愿意做的苦活累活,也是京東和其他企業的本質差異。
對工業企業,如果成果不可見、不可量化,無法證明價值,企業就沒有對數字化轉型的信心。而運營中供應鏈成本占50%-60%,一旦數字化,降本增效非常顯著。這正是京東選擇苦活累活的原因。
蘇州千機智能使用了京東工業品的解決方案之后,在短短數月內實現供應鏈管理智能升級。走進蘇州千機智能的生產工廠,日常領用的刀具已經從傳統的庫房貨架被擺放到一個個半米見方的抽屜式智能柜中。工人們掃臉識別身份,即可隨時按需領取所用刀具,當數量降到安全庫存以下時,會由專人補貨。通過這套智能系統,蘇州千機智能庫存資金占有率成功下降15%,大幅降低采購審批、庫存盤點、領用管理等間接成本,實現了刀具的“零庫存、零資金成本占用”的動態管理。
實踐證明,京東再一次選擇了一條難但正確的道路。
拓荒
2019年3月28日的京東工業品首次戰略發布會上,分享了一個故事。
籌備初期,核心團隊曾去上海,拜訪了一位行業前輩。此人是一家知名跨國公司的中國前任CEO,在安防領域里做了幾十年。
聽到京東想做工業品,前輩的眼神中滿是懷疑,“這是一個壁壘很高、水很深的行業,大家做了很多年,銷售額都還沒有超過10億,京東要如何破局?”
當時的回答有四點:第一,行業的痛點突出,但目前大家還只停留在做交易。第二,京東剛進入這個領域,不像其他人做了幾十年有沉重的行業包袱,比較輕松,往往容易破局。第三,京東希望用技術創新打開全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簡單的上貨去賣。第四,京東積累的供應鏈能力會是一個扎實的稟賦。
過了兩周時間,這位前輩給出了一個信息,他認為京東進入工業品或許是一種機會:“京東具備成功的可能。我個人非常歡迎京東進入這個領域,因為這個領域太需要一家有實力的公司制造一些波瀾。”
經過籌備期,2018年10月京東工業品作為京東一級類目正式上線。
發展初期,京東工業品隸屬于京東企業業務,主要服務能源、運營商、金融、互聯網等領域的客戶。做著做著,京東發現工業企業在生產場景大量的專業采購需求,依托現有服務滿足不了,京東工業品必須走出一條更創新的發展道路。
為此,京東工業品作為京東子公司開始發展,2020年獲得2.3億美元A輪融資,由GGV紀源資本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CPE等多家投資機構跟投。2021年7月,京東工業品升級為京東集團一個獨立的業務單元,名稱為“京東工業”,成為京東面向工業產業提供工業品供應鏈技術與服務的關鍵窗口。
2018年到2021年,四年拓荒路,京東工業經歷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
第一年,京東工業品只是一個頻道頁,主要實現交易完成。第二年,著力積累上游的專業商品能力和商品資源。第三年,通過采購數字化連接企業客戶,同時著力打通整個產業的話語體系。2021年是第四年,今年的重點放在了打造新一代基礎設施上,完善最后一公里的服務能力。
這種快速成長并非單純依靠京東工業品自身,而是在與企業客戶需求不斷拓展互動中,倒逼出來的創新升級。京東工業和川交路橋的故事是一個典型例子。
由四川川交路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修建的漢巴南高速鐵路正在緊張施工中,該鐵路北起陜西漢中、南至四川南充,需要穿越重巖疊嶂的川東北地區,作業難度大。特別是全長6961米的東華山隧道,施工難度堪稱漢巴南鐵路全線難度系數之最。
京東工業與川交路橋合作起始于2019年,至今已達三年。
第一年,京東服務川交路橋,通過三方物流完成交付,因為項目多,且山路崎嶇,出現了履約交付不及時等問題。第二年,京東工業在工地附近的縣城搭建了前置倉。相關貨物都先收到前置倉里,通過第三方服務商進行服務配送。
雖然第二年的前置倉解決了第一年的許多問題,但需要先壓貨以及交付時效仍然滿足不了企業實時生產的需求。到了第三年也就是今年,川交路橋和京東工業又一起面對著一道新的難題。
2021年6月,四川川交路橋公司急切呼喚京東工業的支持。川交路橋希望京東能夠盡快解決偏遠山區施工現場的物料交付和現場管理難題,最好能夠提供一種隨著工地建設,可以移動式的無人領用方案。
時間緊,任務重,項目組希望在9月份完成落地使用。而從前期方案到設備落地,前后僅留有兩個月的時間,這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的項目。
連續幾天,京東工業品供應鏈解決方案專家滕佯東和團隊成員前往四川巴中山區,走訪了多個施工現場。修路搭橋的工地都在深山之中,部分地區都是山路,雨后泥濘不堪。有的地址,地圖雖僅顯示間隔數公里,但實際車程盤山繞林,深山路崎嶇不平。他們在實際調研和多項目往返中,路遇山體滑坡,山上滾落山石,十分危急。有時去往項目上時路還是通的,返回時卻巨石攔路。
在這樣實際環境下,項目工地之間的行程往返,時間往往無法準確預估,物料送貨無法按期。這讓他們迫切感受到,工建行業生產中物料前置及智能化管理的規劃訴求。
為了解決川交路橋的工程難題,京東工業創新推出了“智能移動倉”解決方案。“智能移動倉”通過將京工柜、RFID智能貨架、溫濕度傳感器、攝像頭、物聯網傳感器等智能設備集成到特種防火阻燃集裝箱中,不僅可以為現場施工人員帶來智能領用體驗,還能夠“隨隊移動”。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將智能移動倉的后臺管理系統與川交路橋采購系統打通,“智能移動倉”還能夠實現高頻、易耗工業品的預測補充、管理精確到件,大大提高采購管理準確性與效率,服務川交路橋找到庫存與生產的“平衡點”。
“過去,我們對于施工現場的物資領取情況只能看到一個總數,而現在通過京東工業品,我們對于物資領用的管理能夠精確到每一個人、每一件商品,無論是計劃制定還是資金使用,都更加精準。”川交路橋機材科員工王樂意說。
變革
京東工業如何在新的產業里做成功?源于其繼承下來的京東基因,一方面,是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則源于沒有丟掉最質樸的素質,愿意做苦活累活。
京東切入工業產業時,這個領域已經有大量企業布局,包括國內的三一重工、1688,國外的固安捷等。但絕大多數都是從采購切入,做電商模式。而京東發現,在工業領域,比采購更重要的是供應鏈服務,京東工業因此將自己定位為“從采購平臺到供應鏈服務商”。
從交易鏈條切入,必須重和踏實。整個工業交易鏈條中,京東工業全面切入了上、中、下三個產業鏈環節的改造——上游商品、中游數字技術、下游工業企業。每個產業鏈環節,都存在真切痛點,但也面臨著改造的巨大困難。
位于產業上游的是眾多商品企業,他們的問題是數字化變革意愿不強,甚至抱有抵觸心理。大型品牌企業都有自己的直屬企業銷售部門,銷售網絡有自己的大型渠道,還有各地渠道商。他們對京東工業品的進入,一開始都采取競爭視角,抱有警惕態度。
轉機在哪?一是形勢需求:國家倡導采購數字化,大型企業要求品牌商通過線上渠道來服務,倒逼產業接受數字化改造。
二是復雜度帶來的需求:工業品SKU眾多,名稱標準不統一。很多時候同樣的商品換了個名字,企業就找不到了,需求方和供應方溝通如同“雞同鴨講”。
2020年,京東工業推出了“墨卡托”工業品標準商品庫,結合京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出工業品知識圖譜,幫助行業搭建一套更加完備的工業品標準化分類和商品體系。
位于產業下游的是眾多工業企業。他們和上游相反,有極強的變革意愿,但難題在于工業供應鏈變革復雜度極高。因為工業產業涉及的SKU龐雜、長尾商品多、且規格參數描述不標準,供應鏈存在著產業協同不暢、履約交付難等問題。
針對下游工業企業在履約交付環節的“共性痛點”,京東工業在四年實踐中,摸索出了基礎設施的改造路徑。2021年底,京東工業品密集發布了京工柜、企配中心、智能移動倉等一系列新型工業基礎設施,聚焦工業制造業在采購“最后一公里”的工業物資收貨難、庫存管理難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京工柜能根據企業不同生產線的多元化物資管理需求,追蹤物料領用、使用、歸還的全過程,實現企業數據、員工數據與供應商數據的打通,有效解決企業在物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庫存管理成本高、物資補給不及時、誤領錯領情況頻發等問題。太倉中化環保化工在生產園區內引入近20臺京工柜后,公司能夠通過系統實時掌握“何人、何時、何處、何種物料及領用數量”的詳細信息。同時,工人的領用效率也大幅提升,過去工人領用耗時平均在10分鐘左右,而現在只需15秒就能完成全部流程。
針對“履約交付難的問題,京東工業品為工業企業搭建了企業級專屬“服務中心”——企配中心。基于京東工業品智能供應鏈決策體系,企配中心能夠有效鏈接品牌廠商、第三方物流以及企業客戶,將過去企業客戶分散的多品類、多訂單、多物流渠道的包裹整合至京東工業品企配中心,再進行統一配送,實現“萬單合一”。
在企配中心到企業庫房這段“最后一公里”,京東工業品將協同屬地服務商針對企業入庫管理流程,提供專人專車的定制化服務,進一步降低入庫管理成本。統計數字顯示,京東工業品昆山企配中心自開倉以來,每月整合包裹數近2萬件。
連接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兩端,正是京東以20多年積累的數字技術作為中游樞紐。不同于其他平臺,京東工業品做的不只是簡單的橫向連接,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鏈接和優化供應鏈各環節,通過商品數字化、采購數字化、履約數字化、運營數字化,幫助工業企業降庫存、控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發展四年后,京東工業已經躋身于國內第一梯隊。截止2021年年底,京東工業服務了超過6000家的大型集團企業客戶,覆蓋工建、制造和能源等領域。在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推出的《世界先進制造業榜單》中,全球共有90家世界燈塔工廠,中國一共有31家。目前這31家里面,京東工業已經服務了將近40%的工廠。
未來
當前,我國的工業制造業體系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從原有單向的封閉式的體系,逐漸轉型到高效化的開放的體系。
這一關鍵產業轉折的背后,源自政策、企業和技術三大趨勢合一形成的推動力:
第一,宏觀政策方面,2021年1月,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指出2021-2023年是我國工業互聯網的快速成長期,并制定一系列推動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量質并進的發展目標,推動工業數字化效率升級。
第二,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過去幾年里,政府采購,包括金融、大型集團化公司、制造業、央企,快速搭建數字化平臺,在辦公物資、員工福利以及各種工業品來推進電商化的采購過程。
第三,在技術方面,通過過去AI人工智能、云技術等技術的積累,為工業化升級帶來了很好的基礎。全球領先的企業級管理服務商從幾年前開始就已經暫停了對于傳統供應鏈管理軟件的升級。
三大趨勢的推動下,我國工業品產業未來潛力巨大。根據36氪研究院測算,2018年中國工業品B2B市場規模約為1,220億元,線上滲透率約為1%。未來五年工業品B2B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年復合增長率約為53.1%。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萬億元。
工業產業市場空間寬廣,行業競爭格局未定。未來的市場主流,將從交易型B2B平臺向供應鏈管理型B2B服務進化。誰能整合大量的行業資源對交付過程進行定制,滿足不同工業企業的需求,即能贏得最多的市場。
目前,京東已經走在了潮水涌動的最前列。未來京東工業將一方面通過采購、供應鏈技術服務,幫助工業企業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開拓布局工業技術,包括工業互聯網、能源管理、預測性維護、工業服務等業務板塊,發展第二增長曲線,以實現成為“最值得信賴的工業數智化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這一愿景。
猜你喜歡
京東京喜自營啟動618廠貨百補節 產業帶工廠白牌好貨優惠享不停
5月15日,京東京喜自營宣布開啟618廠貨百補節,持續對產業帶商家進行百億補貼,為消費者加碼帶來重磅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