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完成分拆:醫療器械或成家電巨頭新出路
11月9日,“129歲的工業巨頭”GE宣布將拆分為航空、醫療、能源三大部分獨立上市。
此次GE分拆,也標志著醫療設備業的“GPS”——GE(通用電氣)、Philips(飛利浦)和Siemens(西門子)三巨頭已全部完成分拆。
事實上,早在2016年,飛利浦就將照明業務從母公司中剝離,轉而聚焦于診斷、治療等醫療業務;而西門子醫療也于2020年7月獨立上市,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大的一次IPO,目前市值約670億歐元。
三巨頭無一不是家電起家,而之后都不約而同將旗下家電業務轉讓,深耕醫療器械市場。那么,醫療器械真的是家電巨頭的新出路嗎?
從低溫儲存和醫療影像切入
因為有著國際家電巨頭的成功轉型的經驗在前,中國家電巨頭也紛紛效仿。作為最早進入醫療器械賽道的先行者——海爾、海信和TCL采用的是從家電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出發,向醫療低溫儲存和醫療影像轉型。
海爾作為最早布局醫療器械的家電巨頭,從自身在冰箱、空調等低溫技術優勢延展,2005年10月,成立研發機構海爾生物醫療,主攻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研發。
然而,生物醫療保存物涉及生物樣本、血液、疫苗、藥品及試劑等,對存儲設備的溫度要求極為嚴苛,技術壁壘較高,市場幾乎被國外廠商壟斷,新入局者想要分一杯羹也實屬不易。
不過,有著海爾集團從資金、人才再到技術等全方位的助力,海爾生物在生物醫療低溫存儲這一細分賽道不斷開疆拓土,逐漸建立起覆蓋-196℃至8℃的全產品線,經過十余年發展,海爾生物逐漸打破國外壟斷,在低溫存儲市場的龍頭地位也基本穩定。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海爾生物2017年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三的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行業龍頭。
隨著打破外資壟斷,海爾生物也到達了這一細分領域的“天花板”。為沖破單一定位的局限,海爾生物在2019年登陸科創板后,開始探索利用物聯網,發展“血聯網”、“疫苗網”等創新業務。
同時,海爾集團于2019年1月以18.29億元收購上市公司星普醫科,后更名為盈康生命,旗下子公司瑪西普100%自主研發的伽瑪刀,上市后就達到了1.44億元的銷售額,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還大幅降低了鈷-60的使用量及設備價格,進而降低了患者的治療費用。
截至目前,海爾在醫療器械領域已擁有專注低溫技術的海爾生物(688139.SH)和放射性醫療的盈康生命(300143.SZ)兩家上市公司。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進入醫療器械賽道的家電上游配件商TCL和彩電巨頭海信,則利用自身在可視化技術上的優勢,從醫療影像切入,但這一細分領域更是盤踞著“GPS”三巨頭,堅不可摧的“護城河”也讓海信和TCL舉步維艱。
雖然不及海爾在低溫儲存領域那般“直步青云”,但海信和TCL也憑借先發優勢和對國產替代的扶持,產品和醫療影像中心也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逐漸商業化落地。
2019年12月,海信電器(600060.SH)正式更名為海信視像(600060.SH),這一標志性事件,也預示著海信開始擺脫電器,轉而聚焦在顯示技術與圖像處理技術上。
2020年10月,海信醫療技術團隊歷時9年研發的超聲產品——HD60泰山系列面世,部分醫療設備已在 301 醫院、青大附院、復旦兒科醫院等全國知名醫院開始應用,這不僅打破了外資企業對高端醫療器械的壟斷,而且也增加了海信醫療被納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
TCL集團也同樣早早投身醫學影像診斷領域,目前在全國已布局5家醫學影像中心。
機遇與挑戰并存
前面三家企業早在十年前就已布局醫療器械,所以也相對走在前列。當然,另外兩家國產“家電巨頭”美的和格力在看到同行們爭先進入醫療器械領域,自然也是坐不住的。
為了不掉隊,美的跟海爾一樣,設立美的生物醫療從生物醫療低溫儲存設備及服務領域切入,美的樓宇科技事業部醫療板塊主打的方向是智慧醫院建設。
接著,通過一系列收購,快速填補在醫療器械各細分領域的空白。庫卡醫療深耕的醫用機器人領域,而庫卡旗下的瑞仕格醫療專注的醫院物流自動化,萬東醫療負責的醫療影像。雖然美的錯失了先機,但隨后一連串“補救”,也算是找回了“面子”。
而格力似乎是“陰差陽錯”才進入到醫療器械領域的。最初,格力是為解決疫情中的口罩短缺,才對外宣布制造醫療耗材的。也正是這個契機,格力董事長董明珠順勢表示,格力電器將在醫療設備領域投資10億元,致力研發高端醫療設備。至此,國內家電巨頭悉數到齊,再聚首醫療器械賽道。
那么,為何家電巨頭們都瞄準了醫療器械領域呢?
首先,家電市場幾近飽和,市場增速和想象空間放緩,有數據顯示,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在2018年達到頂點,約8260億元。隨后逐年下行,2019年同比下降3.6%,2020年受疫情影響同比下滑11.3%,零售額為7056億元。
而反觀醫療器械行業,近年來,一直保持高速發展。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0)》顯示,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6341億元,已連續6年保持在20%左右,預計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4.41%,高于全球醫療器械市場同期增速。
另據IMS數據顯示,我國醫療市場規模從2015年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2大醫療器械市場,而未來十年行業規模將持續提高,這也將成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同時,根據Wind數據,我國家電產品平均毛利率為33%,而醫療設備的毛利率最高能達到80%以上,因此,各大家電巨頭跨界進入醫械行業似乎也是市場發展的大趨勢。
其次,醫療器械與高端制造業類似,家電企業最具有協同性。
有家電行業分析師認為,醫療器械和家電產品雖然在產品原理、功能上差別較大,但都屬于電子制造業,強大的產能優勢是家電巨頭的“底氣”所在。此外,技術研發、用戶基礎、商譽口碑等方面,家電企業也都有深厚積累。
有業內人士認為,家電企業進入醫療器械等行業可以讓企業實現多元化發展、開拓新的產業空間和產品線,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移動醫療產品或許可以成為國內家電企業的突破點。
最后,政策利好也是重要因素。為解決“卡脖子”問題,國家鼓勵進口替代和自主創新,從研發、上市、采購等多個環節推動國產替代進程。同時,醫療器械無專利懸崖, 4+7政策對醫療器械領域影響不大。
不過,家電巨頭們面臨的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目前,我國醫療器械領域和國外成熟技術仍存在較大差距,而且醫療器械涵蓋面極廣,細分領域眾多,我國家電企業目前涉足的領域還相對集中、有限。
每開拓一個新的細分領域,都有很大難度,因為醫療設備現有采購體系比較封閉,且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國外品牌牢牢占據,國際巨頭長期建立的技術壁壘和品牌認知在短時間內很難突破。
而且,與家電銷售市場的短期回報不同,醫療器械有著高投入、長周期,認證門檻高、見效時間長等特點,所以對于國內家電巨頭們有著不小挑戰。
猜你喜歡
跨界個護,押注出海,小熊電器是獨具慧眼還是病急亂投醫?
股價的大幅下跌只是小熊電器面臨困境的一個縮影。公司還飽受產品質量投訴的困擾,同時廚房小家電市場的萎縮、財務總監的離職以及業績增速的承壓等問題也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