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新大:債券再次違約,身背619億債務,信用評級被下調至CCC!
7月20日,涉獵能源及金融等領域的知名“綜合性集團”中融新大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融新大”)發布公告稱,公司無法籌措資金按期支付“17中融新大MTN001”的利息,本期應付利息為1.11億元。
上海清算所亦公告顯示,中融新大未能按照約定將“17中融新大MTN001”付息資金按時足額劃至托管機構,已構成實質違約。
圖片來源:上清所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17中融新大MTN001”第一次違約,4月20日“18中融新大MTN001”曾構成實質性違約。
對此,中融新大債券融資工具相關業務人士向我們表示,中融新大相關債券已經逾期,正在積極推進債券處置工作,當前已與一些機構進行初步溝通,但拒絕透露這些機構的具體名稱。
圖片來源:《中融新大集團有限公司關于“17中融新大MTN001”、“18中融新大MTN001”及“18中融新大MTN002”處置進展公告(2021年5月)》
一年內到期債券為37.49億元
“17中融新大MTN001”是中新融大2017年11月于上海證交所發行的5年期債券,該債券發行規模為15億元,票面利率為7%,條款中還規定有上調票面利率的條款。
2018和2019年度,中融新大正常支付“17中融新大MTN001”利息。但在2019年11月,中融新大因銀行間債券融資超境內債券融資額的24%而觸發投資者保護條款。
2020年4月,中融新大2018年發行的債券并未足額付息。7月,“17中融新大MTN001”也未能如期付息。
2020年4至7月,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下稱:聯合資信)三度下調中融新大及其債券的信用評級至C級,C級是指中融新大不能償還債務。
圖片來源:《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關于中融新大集團有限公司主體和相關債項信用等級的公告》
除此之外,標普評級曾將中融新大調降至CCC-級,惠譽也曾將中融新大調降至CCC。三家機構給出的降級原因集中于流動性問題。
截至2021年7月22日,Wind的數據顯示,中融新大尚有8只債券存續,余額為87.87億元。其中,包含“17中融新大MTN001”的一年內到期債券余額為37.49億元。
2021年一季度貨幣資金僅剩1.15億元
中融新大創立于2003年,以能源化工、玻璃建材、礦產資源、物流清潔能源、金融投資為主業。
天眼查顯示,中融新大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法定代表人均為王清濤先生,其持股比例為64.83%。
截至2021年一季末,中融新大資產總額為1504.38億元,與2020年末的1505.26億元較為接近。其中,流動資產為451.23億元,僅較2020年末增長0.21%。
與之對應的流動負債為247.83億元,流動比率為1.82,好于2020年末的1.79。流動資產能夠覆蓋流動負債。
在流動資產充足的情況下,中融新大的債券違約與不合理的流動資產結構有關。
中融新大流動資產中規模最高的為190.66億元的其他應收款和124.36億元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貨幣資金的規模最低。
考慮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現金比率為0.51,與2020年末0.5基本持平,仍處于0.2的標準之上。
真正影響中融新大流動性的是貨幣資金和經營現金流量。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中融新大貨幣資金為1.15億元,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僅為1.87億元。
貨幣資金和經營現金流量的不足使得中融新大難以應對短期債務。此外,2020年度虧損使得中融新大的償付能力進一步下降。
2020年,中融新大營業總收入為418.22億元,同比下降32.2%。而同期的營業總成本為420.52億元。
計入25.37億元的資產減值和0.18億元的信用減值后,中融新大的營業虧損為26.23億元。
考慮營業外收入后,虧損總額為26.15億元。
支付所得稅后,中融新大的凈虧損達到27.71億元,不但低于2019年的盈利7.24億元,還無法承擔該年度13.31億元的利息費用。
2021年一季度,中融新大的盈利能力有所恢復,當季實現凈利潤0.79億元。
但中融新大仍有非流動負債371.32億元,負債總額為619.15億元。
企業的多元經營之路
中融新大實控人王清濤18歲應征入伍,之后下海從事煤炭經營。
在對業務有所了解后,王清濤于2003年斥資2億元成立鄒平鐵雄焦化有限公司。同年,又成立鄒平鐵雄焦化有限公司,煤炭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這兩家企業被認為是中融新大的基礎。
有了堅實的基礎,王清濤在2007年設立淄博一山焦化有限公司,并在煤焦鋼行業快速發展。
此后的數年中,煤炭和鋼鐵的貿易成為了中融新大的主要利潤來源。
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以及煤焦鋼行業去產能的開始徹底改變了中融新大。
中新融大在2015年開始向金融領域傾斜,逐步由單一傳統的生產型企業轉型為特大型綜合性企業,多元經營之路也逐漸明晰。
同年8月,中融投資(青島)集團有限公司成立。12月,中融新大又以7.55億元取得晉城銀行14.29%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
2016年是中融新大最高光的一年。中融新大以50億元,33%的溢價求購四川信托30.25%股權。雖然最終未能成行,但這令中融新大聲名鵲起。
至該年末,中融新大已有晉城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廈門農商行、齊商銀行和鄒平農商行的股份。中融新大還以19億元獲得中華聯合財險7.79%股份并成為第二大股東。
在能源領域,中融新大以55.24億元收購價款取得了山東淄博一家瀕臨倒閉的礦廠的三家秘魯公司名下的39個礦權。
由于該筆收購初始投資遠低于實際價值,中融新大直接確認460.49億元的營業外收入,進而將凈利潤提升21.95倍至485.17億元。
但由于礦產估值、項目開發等問題,該筆交易也曾遭到質疑。
2017年,有媒體報道,中融新大以71.88億元收購煙臺潤仕通投資企業(有限合伙)所持恒豐銀行股權的收益權。
但這時中融新大的債務規模已經激增。2018年7月,價值1萬元的10手“18新大02”債券被以2800元的超低價出售,進而引發監管與市場的震動。
隨后,中融新大多只債券逾期,并被評級機構接連降級。
2020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中融新大能源化工和物流清潔能源的生產經營活動在產供銷等方面受到嚴重影響,經營性現金流遭到階段性重創。
至今,中融新大盈利能力有所恢復,但經營性現金流仍未有所回升。
針對當前的情況,債市觀察詢問中融新大是否會引入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時,中融新大債券融資工具相關業務人士表示,中融新大已經舉行了債券持有人會議,后續引入資產處置機構未有定論。
中融新大主承銷商恒豐銀行負責中融新大的人士告知債市觀察,恒豐銀行堅持開展持續督導工作,每月對債券進展進行公告。當前暫無投資者就中融新大債券進展情況向恒豐銀行進行問詢。
猜你喜歡
蘇州銀行:金融科技點亮新質生產力,創新引擎驅動服務升級
蘇州銀行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一體化經營戰略,致力于通過金融科技的力量,為客戶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