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創投”賀志強:擴展聯想生態圈,探索CVC 2.0創新價值
作為聯想集團的“瞭望塔”,在2016年正式成立的聯想創投,于近日迎來了五周歲生日。7月12日—7月23日,為期兩周的年度創投盛會——聯想創投周,在聯想總部再次啟航。
過去五年,聯想創投可謂是碩果累累——投資高科技企業近200家,包括10家IPO公司,其中不乏萬億市值的寧德時代,40家細分領域獨角獸,多家企業正在上市進程中。
創投周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志強發表了對CVC 2.0新模式的戰略思考,并首次發布三級生態聯動體系(成員企業白皮書2.0<動態數據庫版>、聯想賦能平臺、科技產業行)。
此外,聯想創投正式發布聯想未來Club,不僅囊括了聯想創投10家子公司、近200家被投企業,還將聯想生態圈范圍擴展到被投企業以外的優秀企業,構建起更加廣泛的聯想未來Club生態。
堅定投“早期”
對于科技紅利和泡沫并行的現狀,賀志強認為,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一個行業會出現泡沫狀態,最近一兩年,科技泡沫也很正常,就像前兩年共享單車的泡沫也很厲害。他認為,這是由人性決定的,所以投資本質上得跟人性做斗爭,“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貪婪、不要恐懼、不要感情用事,(投資)有太多跟人性相關的問題。”
面對泡沫,他對團隊的要求依舊是更多的項目往早期投,這也是CVC的優勢,能夠比較早的判斷應該投什么。自成立之日起,聯想創投的定位是80%投資早期科技,余下20%項目不設邊界。
雖然早期風險較大,投資機構普遍轉向中后期投資,但五年以來,聯想創投堅定“早期”。
賀志強透露,前幾天他否了一個估值6億美金的項目,“我跟團隊說,那個項目很好,但不是我們主要的項目目標,不能越投越往后,80%都是A輪、B輪,要堅持。”
在看項目時,聯想創投堅持“研究驅動”,團隊每年大概會花2-3個月時間認真的去選到底應該做什么,這兩三個月不投項目,只做研究,也就是“看未來”。在賀志強看來,投資之前行研、項目DD、競爭分析、上下游供應鏈、客戶訪談等,一定所有的調研都要做透。
為保證科學投資決策,聯想創投內部設置投研會,所有總監都需要參加,一起去判斷項目是否可行。
在識別早期優秀企業基礎上,聯想創投進行了很多雪中送炭式的投資,在企業困難的時候,與它一起解決問題。例如去年疫情期間,自動駕駛公司“輕舟智航”、芯片研發企業京微齊力相繼宣布獲得聯想創投等機構的投資。
投資之后,聯想創投也會依托CVC優勢,對企業進行賦能。例如從2017年開始,聯想創投連續四輪對寒武紀投資,并與寒武紀合作建設智能數據中心的聯合實驗室,推動AI超算中心在各個城市落地,發力新基建;去年7月,寒武紀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AI芯片第一股,開盤后大漲300%,總市值突破1000億元。
在思特威估值不到10億人民幣時,聯想創投也對其進行了連續投資,如今思特威已經成長為頭部公司,準備IPO,投早期優勢也很明顯。
而聯想創投投資的昂瑞微,則聯合聯想和摩托羅拉品牌的智能手機,合作開發本地化5G解決方案。
對于20%不設定邊界的業務里,聯想創投也投資了諸如每日優鮮等業務,雖然這些項目不是IT領域,但聯想創投洞察到諸如消費行業等所面臨的時代機遇。
不過,賀志強認為,投資永遠都有特別遺憾的事。讓他比較遺憾的項目之一便是快手,2017年快手30億的估值的時候,他特別想投進去,跑了幾趟快手公司、約喝茶,但最終與項目遺憾錯過。
與被投企業“雙向賦能”
自成立以來,聯想創投通過獨特的CVC2.0生態體系,實現了資本與企業之間的高效聯動:融匯聯想全球資源,讓被投企業成為聯想生態的一部分,甚至是成為聯想的核心業務。而被賦能的企業崛起也在技術、文化等方面反哺聯想,用生態力量實現合作共贏。
聯想集團在財報中披露,2020財年,超過半數被投企業與聯想各個業務集團開展了深度協同,其中與安想智慧醫療、第四范式、聯想懂的通信、中奧科技、寧德時代、珠海冠宇6家企業協同銷售金額均超過1000萬美金;聯想ISG攜手安想智慧醫療成功簽約珠海第三和第五人民醫院,金額約8000萬;被投企業寧德時代累計從中國區采購超過1500萬美金的DaaS服務。
在今年的創投周上,聯想創投首次發布三級生態聯動體系,分別是信息基礎層——成員企業解決方案信息庫(企業白皮書2.0);資源賦能層——產品、市場、客戶、平臺全鏈打通的資源賦能平臺;商業落地層——“科技產業行”系列活動。
成員企業解決方案信息庫是將近200家優質科技企業、300多個技術解決方案、120余位成員企業專家納入實時更新的動態數據庫,6萬聯想員工、數十萬全球客戶一鍵可達,建立起了日常對接機制,為深入生態共建打下良好基礎。
賀志強介紹,成員企業解決方案數據庫與聯想強大的品牌和渠道資源形成優勢互補,以更有競爭力的整合解決方案,形成助力聯想服務轉型,幫助前沿科技落地的雙贏局面。
資源賦能層則是圍繞產品支持、品牌市場、渠道和客戶、科技、供應鏈、政府、HR等多個維度,將資源整合打包,以更綜合強大的全鏈資源優勢,為成員企業賦予更多具有獨特優勢的資源助力。
在此過程中,被投企業也在從技術創新、戰略發展、企業文化、生態建設等方面為聯想集團下一步發展貢獻非常積極促進作用,即“雙向賦能”。
例如2017年,國內優秀的AR頭戴顯示設備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耐德佳在成立之初便獲得聯想投資,并得到了聯想集團在供應鏈方面的資源賦能。目前已為聯想研究院晨星AR glass提供大量模組,未來將承接聯想光機產品合計總金額約為1.5億元人民幣的訂單。同時,還與聯想研究院一起聯合推出用AR眼鏡為大飛機進行檢測的領先解決方案。
在商業落地方面,聯想創投強調科技和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科技產業行”的方式,打造“聯想+生態企業”和“行業頂尖客戶”的對接模式。
自2020年啟動以來,“科技產業行”已先后走進鞍鋼、華能、聯合利華、大眾、新松機器人等大型企業,與杭州、寧波等政府及當地優秀科技企業精準對接行業需求,將政府、聯想集團、被投企業、行業客戶緊密聯合在一起,共建生態圈,加速科技在產業的賦能落地。
通過這三種模式,聯想創投旨在提高被投企業的技術競爭力及商業價值,切實解決客戶及行業實際痛點問題,形成被投企業-聯想-客戶三方良性互動的戰略聯盟。據悉,聯想創投已成功聯手寒武紀、第四范式、疊云等被投企業取得顯著成效。
擴展生態“朋友圈“
聯想創投創立初衷在于解決大企業的創新問題——內部創新再厲害也是小島,外部創新才是高山大海。
2015年底,賀志強和楊元慶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后決定,拿出5億美元做投資。
在成立之初,聯想創投設置了最基本的目標——投資未來,投資的目的是給聯想賦能,目標是要為聯想投資未來,要投出上萬億的企業,尤其是早一點投進去的企業。
在成長過程之中,聯想創投也逐漸探索出一條自身所獨有的CVC2.0之路,對成員企業更包容、開放,不需業務綁定,不需站隊,而是通過與母公司業務的深度生態聯動和全面資源賦能,給被投企業獨特的助力,一起成長。
通過投資和孵化,為聯想未來尋找高成長、高潛力的產業機遇,一直是聯想創投CVC的定位。圍繞這個目標,聯想創投自2016年創立以來,始終堅持專注于“物聯網、邊緣計算、云、大數據、人工智能”所驅動的產業互聯網,為聯想布局IT的未來。
在去年權威媒體VC排名中,聯想創投獲得50多項大獎,在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智能制造等領域穩居前十,并連續兩年被國際權威創投媒體CBinsights評為全球企業創投(CVC)Top10,也是中國唯一上榜的投資機構。
如今,在五年投資碩果之上,聯系創投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賀志強表示,聯想創投CVC 2.0的管理運作和決策鏈路與財務VC相似,獨立且靈活;投資大方向與集團戰略保持一致,但不拘泥于當前業務,以更前瞻的目光布局未來創新,成為母公司探路的雷達和探索新業務增長點的前頭兵。
他表示,聯想創投期待今年與集團實現1 Billion Collaboration(十億合作)。同時,在早期投資出偉大企業。
此次發布的聯想未來Club,不僅僅囊括了聯想創投10家子公司、近200家被投企業,還將聯想生態圈范圍擴展到被投企業以外的優秀企業,構建起更加廣泛的聯想未來Club生態。新加入的企業將與被投企業一起共享聯想全年上百場市場活動,數萬個客戶線索和大量品牌傳播機會。
猜你喜歡
?派得新能源獲聯想創投等數千萬天使投資,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
本輪融資將用于企業進一步研發與生產氫能經濟結構中電轉氫、氫轉電關鍵環節的催化劑產品。通用具身智能技術公司跨維智能完成戰略輪融資,聯想創投領投
跨維智能憑借在3D生成式AI、多模態大模型及三維成像方面的長期技術積累,基于Sim2Real打造軟硬一體產品矩陣,已在多場景中實現商業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