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跌回2年前,基金經理已提前出逃
豬肉降價的話題最近登上了微博熱搜,相關話題閱讀量已經過億,“一頭豬從賺3000元到虧掉千元”由段子變成了現實。
6月8日,一位豬養殖業內人士透露,在散戶養殖市場,豬價早已跌破成本價。二級市場上,資本也選擇“用腳投票”,養豬大戶新希望和溫氏牧業的股價已經較去年高點腰斬,而機構也從一季度開始就紛紛“出逃”。
“10塊錢保本,但是現在很多散戶6塊8毛錢就得出貨,再養越大越不好出貨,現在不是景氣那時候了,”該人士表示,在豬價攀升時市場對生豬的品質要求也會變得寬松,平時一般200斤-300斤/頭為最佳重量,寬松時可以高價接受400斤-500斤/頭,“一般110公斤左右是肉質各方面最佳的重量,行情好了很多散戶不舍得賣,結果行情一掉頭越養越虧。”
截至目前,豬價已經連續降了19個周,全國生豬均價跌破8元/斤。豬好多數據顯示,6月8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為15.66元/公斤,較昨日下跌0.15元/公斤,比上周一(5月31日)下跌了1.79元/公斤。拉長時間線來看,當前豬價已經與兩年前基本持平。
期貨市場也不斷上演“大崩盤”。截至6月4日,生豬期貨主力合約報每噸19870元,比1月8日上市的基準價每噸30680元已經跌超35%。
養豬屬于強周期的行業,去年賺得盆滿缽滿的生豬養殖企業業績立竿見影,股價也坐上“過山車”。相比去年股價高點,新希望已經累計跌超60%,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跌幅均超過50%,雙匯發展則跌了45.76%。
作為行業龍頭,牧原股份股價表現相對更優,但在財務質疑等多重壓力下,該股自今年2月站上92.53元/股高點后也開始一路下滑,至今已經累計跌去3成。今年一季度,多家豬企業績出現負增長,牧原股份成為國內豬企“五巨頭”中唯一一家業績上漲的企業,但增速也出現大幅下滑,由去年同期的863.75%降至68.54%,去年全年保持的60%以上毛利率也降回至50%以下。去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的凈利潤一度暴增70倍站上百億門檻。
行業景氣度掉頭向下,嗅覺敏感的機構投資者也已“提前出逃”。截至去年年末,共有539只基金持有牧原股份,今年一季度僅剩129家,新希望的持倉基金直接從277家降至9家,溫氏股份的持倉基金也從300多家減少至50家以下。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分別由244家、142家降至7家和20家。其中,劉輝與王利剛管理的銀華同力精選混合等2只基金從多只豬肉股前十大股東中退出。
不過也有基金經理逆勢加倉。今年一季度,明星基金經理蕭楠管理的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型基金新進成為牧原股份前十大股東,謝治宇則加倉了雙匯發展。
6月7日晚間,新希望發布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公司5月銷售生豬69.33萬頭,環比下降17.26%,同比增長40.60%;銷售收入為13.96億元,環比減少26.56%,同比減少12.75%;商品豬銷售均價18.46元/公斤,環比下降14.38%,同比下降35.30%。
新希望表示,生豬銷量同比上升較大的主要原因是繼續推進養豬戰略,保持了比上年度更大力度的仔豬投放。商品豬銷售均價同比下降較大的主要原因是市場行情豬價下行。
早在今年1月豬價觸及高點之際,就有多家券商做出2021年豬價回落的預測,當時國內豬價經歷了去年11月底以來的連續反彈,農業部豬肉平均批發價一度回升至46 元/公斤以上,外三元生豬價格最高超過36元/公斤。有券商表示,這一表現已經顯著超出季節性和市場預期,未來隨著生豬存欄和出欄逐漸加快,豬價將逐步回落。
當前隨著豬價持續回落和頭均利潤收窄,主要上市豬企的發展重點已從快速擴張轉向降低成本。券商分析,生豬價格暴跌源自短期恐慌性出欄,當前行業已進入虧損期,生豬價格繼續 下跌空間有限,隨著豬企補欄積極性下降,豬價有望企穩回升。
猜你喜歡
東南亞中小型企業有望在未來三年內為數字化轉型投入1300億美元
到2025年,東南亞數字經濟的GMV規模有望增長至3300億美元,實現20%的復合年增長率。北京熱門地段住一晚要500元,商旅需求激增,經濟型酒店集體漲價
經濟型酒店也不經濟了,最近北京的酒店價格突然集體上漲,部分熱門地段的如家、漢庭突破500元,全季、桔子酒店基本600元以上,亞朵等更是普遍漲到7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