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方上演終極救援,項目垂死
“你的項目還不錯,但和我們機構看好的方向不一致。”這是半年內的第二次,曹鄞給其對面的創業者發出“好人卡”。
兩次的故事頗為雷同,但創業者這次給出的,是一份完全不同的BP。
簡單來說,與曹鄞初識之時,該創業者的項目方向是To C類的服務平臺,但時隔半年,這位創業者講出了一個深耕供應鏈的To B新故事。
“這是過往投資人給出的主意。”曹鄞告訴我們,在前幾年平臺類項目最火時,該創業者將項目借勢融到了B+輪。但2019年開始,其項目發展平平,模式受阻,很快便無人問津。“之前投了很多錢的機構著急了,強力要求項目轉型,并幫忙寫了個新故事。”
事實證明,新故事很奏效。“好人卡”發出的一個月后,曹鄞便在朋友圈刷到了該創始人To B項目完成巨頭領投的A輪融資的官宣新聞。“資本最了解什么樣的故事能夠吸引資本。新故事沒有錯,難的是創始人能否繼續把故事講下去。”曹鄞表示。
趁著ToB市場火爆,“我們把項目救活了”
曹鄞的顧慮并非杞人憂天。畢竟,不是每個由資本重新編排譜寫的故事都能獲得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是,在一級市場資金并不充裕的當下,給已投項目一個重生的機會,是多數機構不會放棄的一次嘗試。
基于這樣的邏輯,近年來,曹鄞遇到的“資本主導轉型”的案例其實并不罕見。
“在早期項目的投后賦能中,我們的介入會相對強力一些。”VC機構合伙人林昕對我們印證了這一觀點,“如果項目真的活不下去了,投資人出手,幫助創始人找到一條新的路徑又有何不可?”
林昕透露稱,在2020年,其投資團隊為5個以上的項目做過“轉型指導”。截至目前,其中2個案子已憑借To B方向的新故事拿到了下一輪融資。用林昕的話說,“趁著To B市場的火爆,我們把項目‘救活了’。”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To B創業的黃金時代正在來臨:2020年,醫療、科技等To B類項目融資異常火爆。數據顯示,最為引人矚目的芯片投資占近三年總交易量的41%。
但是,“搶占To B賽道”并非項目融資的“靈丹妙藥”。
“優質賽道也存在不好的項目,不是豬在風口上都會飛起來,我們一級市場投資流動性差,退出周期長,要深刻研究才能發現真正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VC機構董事總經理張菱對我們表示。
“九死一生”歷險記:有的轉型要趁早,有的轉型并無意義
誠然,無論身處哪個賽道,創業本就是一場“九死一生”的游戲。
連續創業者彭淼對投中網表示,現在,很多創業者盲從熱潮,一上來就做To B類項目。“但是,如果其團隊缺乏一線銷售經驗,或對供應鏈的整合能力不夠扎實,其項目的成功率反而更低。”
正如張菱所述,項目轉型的前提應該是其從To C過渡到To B存在機會與可能性,即To B業務的基礎是通過To C的積累和沉淀形成,項目具備轉化的空間與優勢。
“盲目做To B的創業者,其團隊設計出的系統很可能是基于虛擬需求,而非針對終端消費者,因此不會提升一線零售效率。”彭淼告訴投中網,“只有在To C端積累了足夠經驗的創業者,才能通過To C端真實的市場反饋一步步倒推至小B端的需求與成本,并逐步建立起夯實的供應鏈基礎。”
如此看來,任何一種商業模式的背后,都暗藏創業者多年的積累和探索。那么,當公司發展不順利之時,投資人為了救活項目所提出的“轉型”,是否真的可行?
林昕選擇將問題一分為二。
“公司一旦出現問題,我們要第一時間分析這些問題出在哪。如果公司的核心能力與我們投資時的判斷出現了很大的偏差,那就是我們看錯了。”林昕對投中網坦言,“這種情況下轉型的意義不大。”
但是,如果公司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出現了一些意外情況,或是整個行業發生了一些不可預知的顛覆,“此時,項目的轉型一定是有意義的,而且我們會建議其不要猶豫,立即轉型。”林昕表示。
張菱對于“項目轉型”的態度則更加謹慎。
“一般情況下,如果項目發展不順利,作為投資人,我們會深刻的分析背景和原因,不會盲目建議其轉型。”張菱告訴投中網。
在張菱看來,投資人建議項目轉型無非基于兩種可能。
第一,項目經調整、優化、變革后都不能解決其自身的發展問題,投資人認為其不得不轉型,即“被動反彈式轉型”;第二,基于項目過去積累的成果,其有可能在其他方向、應用場景或者從To C轉To B亦或To B轉To C等情況下有更大的發展機遇或更廣闊的應用需求,投資人建議其更加主動地尋求更大的市場空間,即“主動迎合式轉型”。
“作為一個有風控特質的投資人,我們從來不會說一定如何如何。獲得資本青睞的項目是有獨特性與成長價值的。即便在賽道投資邏輯下,這些被投項目也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佼佼者。”張菱對投中網表示。
創業者的自我拷問:To C轉To B,我的勝算變大了嗎?
2020年6月,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曾在投中第14屆中國投資年會上公開發問:大家紛紛看好硬科技、企業服務,但To C是過去和未來都能夠產生巨大回報的領域,我們該如何識別、抓住下一個浪潮?
可見,當浪潮滾滾襲來,To C領域的投資機遇依然暗流涌動。
“To C項目永遠不會過時,我們投消費或教育,To C項目都是最好的項目。”張菱同樣認可這樣的觀點。
因此,“項目做不好就轉型不見得就能成功。任何一個賽道都有人能拿到融資也有人拿不到融資,沒有好的商業邏輯,做什么都拿不到融資。”張菱稱。
從創業者的角度,彭淼則表示,To C創業并非沒有勝算,但是“要等待下一個機會”。
“以To C類平臺項目為例,創業者要等待的機會需要滿足兩點:一是整體經濟處于上行周期,二是市場上要有新基礎建設的出現。”彭淼告訴投中網。
“首先,水大魚大,經濟上行才會孕育平臺型的大機遇。”彭淼稱,“其次,中國的大互聯網平臺基本都是踩著新基礎建設的紅利誕生,比如互聯網時代的阿里、京東,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拼多多。”
眾所周知,平臺具有規模化效應,一旦在技術間隔下出現巨頭,小To C平臺便很難跑出,且在經過數年的掙扎后難免要面臨生死抉擇。
但是,此類已過“風口”的To C項目及其背后投資方,卻不愿“坐以待斃”。
從投資人的角度,張菱指出,已過“風口”的To C類項目,若想拿到融資,需要展示出未來其過渡到To B類業務的可能性與未來過渡完成后的成長空間與成長速度,才會獲得投資人的加注。
“尤其在To B業務方向,從To C業務的積累與沉淀,是否能夠比較平順地轉化成To B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如果項目能夠展示出可期待的成長空間與競爭力,我相信其轉型與后續融資都是有機會的。”張菱稱。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曹鄞、林昕、彭淼、張菱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