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佬放話:垂直基金是玩剩下的 穿越周期就要做大,僅30家能完成募資?
“我們走了20年明白一件事,平臺還是要做大。做垂直的風險太大。”業內一家擁有20年歷史的投資機構董事長趙東告訴我們。
市場對股權投資行業的分化有一種看法:未來,要么成為資管式大平臺,要么成為垂直于某一個行業的投資機構。其他模式將不復存在。
反觀目前的行業現狀,多年歷史的頭部機構都以綜合基金為主流,近兩年,也開始向前、后延伸,拓展成大資管平臺。而還有一部分黑馬機構,專注于幾個行業,如醫療、消費做垂直。哪一種更勝一籌?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偽命題,但將基金放在更長的經濟周期中看,誰的風險抵抗能力更強?
上天堂還是走四方?
事實上,行業里的基金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就是那些有歷史、有業績、有品牌的大白馬;另一類則是小而美,重度垂直的專業化、且圍繞細分領域深耕的小黑馬。
時間再往前幾年,行業不缺錢,無論是白馬還是黑馬,能跑就能募到資。但從2018年開始,這一情況急轉直下。一方面,源頭上瀑布變成水龍頭,能拿到錢的人少了,另一方面,出資者從個人轉向機構,更專業的機構投資者,能更準確的分辨敲門人的質地。是騾子是馬,得出來遛一遛。
最直觀的是,IRR不再能打動LP的心。
2019年中旬,鼎暉投資總裁焦震曾表示,“今天如果你問一家基金的IRR水平,大家會特別愛回答。但有一個數字大家都不愛回答——就是DPI,你回來了多少現金?”
過去幾年,伴隨著市場上基金陸續到期,LP發現,吹高的IRR,去掉管理費、稅等多項費用,到了自己手上所剩無幾。這種微薄的收益還要等待6、7年之久,提一句太慢,GP就是“價值投資”、就是“長期投資”,不如拿去銀行做理財來的劃算。這也是LP開始關注DPI最根本的原因。
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基金,尤其是僅有1、2期的基金而言,尚未跑出業績,但是進入2期募資期,沒有DPI就意味著無法募資。
2015、6年成立的基金,到現在發展了4、5年,基金規模在2億上下。要想在黑暗中穿越周期還活下去,只能走垂直。
從2015年開始,一批從主流白馬基金中辭職創業的明星投資人,憑借多年的投資戰績,創辦了自己的投資機構。其中不乏新勢力明星,高榕、源碼等,他們拿著王興、張一鳴的New money 開始投資了一大批新項目,眼光精準,即便是老牌機構,在一些年輕的消費項目上,也要跟著他們投。
但這只是少數,更多的新基金停在了2期基金上。如果說,一期、二期基金還能靠面子和市場風光行情順利募資,到了2018年,上游修了水庫,下游的小基金幾乎接不到一瓶“農夫山泉”了。
上述機構董事長告訴我們,“10萬億規模,但是市場上真正活躍的基金不足1000只,其中,現在還能募到資的在30-50家以內。”
小基金怎么辦?
一個出口是找政府、另一個是找產業。
馬蘇所在的基金正準備募集第二期,這家基金專門投向醫療、商業地產兩個方向。LP為某地政府引導基金,另一部分的出資人是某大型地產公司。“我們有這方面的資源,地產還是有錢的。在投資上,我們比較強的是醫療,但是地產畢竟是我們的出資方,所以也會布局一些地產方面的項目。”
這只規模2億的基金已經完成了投資,接下去是二期基金的募集。“現在募確實很難。今年見了30多家,還沒有確定的。”
LP的偏愛:中等規模、IRR20-30%
在此前的一項調研顯示,在配置醫療基金的過程中,有41.2%的LP將財務訴求放在了第一位,35.3%的LP則表示產業訴求是其首要考慮的,還有23.5%的LP表示投資醫療基金首先是基于資產配置策略等方面的考量。
年初,天境生物上市,近期又拿到高瓴資本的投資。這一案例,讓一直潛在水面下的康橋資本浮上了水面。事實上,天境生物的是康橋資本聯合團隊共同創立的,這種類似孵化的早期投資,加之后續3輪的持續相助,讓康橋資本有望獲得超過10億美元回報。
過往投資成績看,康橋也將自己形容為醫療領域的“高瓴資本”,但尷尬的是,不少LP不知道誰是康橋。康橋資本或許在行業小范圍內有些名氣,但是放大到LP圈子,知之甚少。
除了品牌趨勢,規模方面,4成LP認為2~5億規模的醫療基金是最合理的,5-10億的基金次之,再次是投2億以內規模的基金。
統計數據顯示,沒有LP能夠接受醫療基金的IRR低于10%,62.5%的LP認為醫療基金合理的IRR預期在20%~30%之間。37.5%的LP認為醫療基金合理的DPI應該達到1-2倍,25%的LP則認為應該達到2~3倍。
也就是說,對于醫療基金而言,LP們為了財務訴求,更愛投資中等規模的基金,且追求高回報。
對于垂直行業的基金而言,LP愿意投資中等規模基金、帶來高回報的基金。目前看,有業績的黑馬基金仍能夠募到錢,但對于GP本身而言,如何穿越周期?
越來越多的垂直GP也開始進行規模化擴張。
“X基金也是業內做的比較好的,開始規模不大,專注于醫療,后來逐漸擴大規模,現在百億規模,收益也下來了。”一家醫療基金的合伙人張競表示。
事實上,當基金盤子被擴大,整體收益就會被攤薄,這是業內共識。但為何仍有人愿意將盤子持續做大?
不僅僅是好看、好聽。規模大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不差錢。業內一家知名機構的投資方法論就是對于看好的項目,用更高的價格快速拿下。這樣拿到項目,小機構幾乎沒有競爭力。
趙東從1999年開始從事早期投資,目前在管基金規模在50億上下,投資方向主要為智能制造和醫療等人民幣基金較為擅長的幾個方向。“基金的商業模式很脆弱,只有做大做強,才能抵御風險。”他直言,“現在很多人做垂直基金,那些我們也玩過,但時間證明,還是要有一定的規模,在多個領域進行投資,完成品牌化,規模化。”
缺乏專業、沒有成長性,沒有差異化,沒有行業聚集,沒有特色,沒有品牌,沒有積累的機構,將面臨生死存亡的殘酷考驗。而現在,市場環境不佳,即便擁有特色的基金,也面臨大考。
向兩端延伸 向多元化發力 向產業方靠攏
如果是說今年哪個行業投資最熱,醫療、在線教育棋逢對手。
根據IT桔子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醫療健康領域發生了224起融資,金額為508.8億人民幣,已實現了環比46.2%的增長。從投資階段看,今年早期醫療健康項目融資降低,反而是B輪以后的項目不斷增加。原因主要是科創板以及火速落地的創業板注冊制,為這類企業提供了明確的資本退出渠道。這也使得投資機構更偏向于Pre—IPO項目,直接導致了這一階段的項目融資數量出現大幅增加。
從去年開始,投資行業有了新的變化,在投資端,老玩家們投資階段向兩端延伸,一般來說一只基金既要冒風險去賺大錢,又要穩妥不能虧本,所以基金要在早期項目和成熟期項目中合理搭配。
早在2018年,紅杉就宣布發力天使投資,在投資序列中單列“紅杉種子基金”,除重點布局紅杉關注的科技/傳媒、消費服務、醫療健康、工業科技四大領域外,尤為關注 TMT 行業,包括消費互聯網、互聯網金融、企業服務、醫療、教育 IT、區塊鏈和跨境出海等方向。
近日,張磊透露高瓴或可改名“高瓴創業集團”。今年2月,高瓴資本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致創業者的一封信”,宣布成立專注于投資早期創業公司的高瓴創投,主要專注于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軟件服務和原發科技創新、消費互聯網及科技、新興消費品牌及服務四大領域的風險投資。
“老船長”的方向,印證了市場的變化:早期投資靠專業,中后期投資靠資源和規模。而想要更高的DPI還是要進行早期配置。
除了投資階段的變化,產業化的結合也在加深。比如,紅杉和星巴克合作的星苒(上海)投資合伙企業。這種合作不僅止步于合作設立基金,還有就是投資的企業上市,讓其再成為自己的LP,不僅能解決募資問題,同時加強投資機構的專業化實現資本與產業的完美的結合。
市場上的平臺基金因為實力強大,已經開展更多的創新業務,比如母基金,專業母基金、產業母基金、天使母基金的模式去發展。另外就是試水并購基金。小基金的生存空間更小了。
是向大資管平臺發展,還是做垂直領域的高回報基金?
不同的選擇,不一樣的投資方式。大的平臺,有更雄厚的實力,扛得起大浪;小的平臺更靈活,更易轉彎。但必須一提的是,一些名聲在外的大基金,業績不怎么樣,同行的GP和LP心里也都有數。單純靠“大”,還是沒錢。
(應采訪對象要求,趙東、馬蘇、張競為化名)
猜你喜歡
產業級AI應用服務商明心數智再獲近2億元B2輪融資
新股東沂景資本、金螞投資、國泰君安創新投攜手投資,同時老股東鼎暉投資和柏睿資本持續加注。獲鼎暉加持,兩年欲實現盈虧平衡,這家新“新”品牌搶跑新勢力造車2.0時代
一年實現首款產品的投產與交付,4個月內快速搭建起近百個城市的銷售與服務網點。這家“新新勢力”品牌究竟有何秘訣?鼎暉投資領投,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開發商芯長征完成超5億元C輪融資
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和光伏類產品研發投入,并持續擴大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