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遭拋售、豬肉股集體走跌
豬肉價格在回調,豬肉概念股也出現大幅下跌。
9月16日,國內生豬養殖龍頭牧原股份,慘遭機構拋售15.47億元。9月17日,牧原股份再度遭到機構投資者的拋售,合計成交量337.70萬股,成交金額2.31億元。截至9月17日收盤,牧原股份收于74.09元/股,全天漲跌幅度-1.8%。距離此前第一上海證券在研報中稱的150元目標股價已是腰斬,較7月最高時的99.1元/股,牧原股份的市值已縮水逾25%。
不止牧原股份,豬肉板塊中新希望9月17日全天跌幅達5.91%,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大康牧業等亦集體走軟。最近12個交易日,豬肉指數已經從3329.07點跌至2619.71點,區間跌幅高達21.31%。據WIDN數據顯示,豬產業整個板塊市值最近兩個月已經蒸發1400億元。
與此同時,豬肉價格增速也在明顯放緩,甚至出現小幅下滑。國家統計局近日表示,總體來看,我國豬肉產能的供給穩步增加,豬肉價格將保持穩定,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9月第二周,全國集貿市場豬肉價格為每公斤55.65元,環比下降0.6%。
日前唐人神董事長陶一山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生豬產能已經到了20億頭,豬價甚至有可能跌到四、五塊錢。”這也引發了市場上對于豬肉價格拐點的討論。
相比一年前,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2019年國內生豬價格景氣度較高,尤其是供給缺口凸顯。借助飛漲的豬肉價格,2019年養豬業上市企業股價全面爆發。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牧原股份2019年年末總市值高達1919.55億元,成為養殖業第一股;第二名的溫氏股份總市值亦高達1784.87億元,遠超第三名圣農發展298.47億元的總市值。
2019年豬肉的行情真可是應了一句廣為流傳的調侃“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上天”。
事實上,養豬是一個強周期行業,通常一個完整的周期為3年至4年。隨著豬肉價格趨穩,豬肉股或也將進入新的周期。
豬周期的邏輯
“價高傷民,價賤傷農”是豬周期標簽。
在我國生豬市場,中小養殖和散戶占據了絕對規模。與規模化養殖不同,中小養殖戶和散戶對市場供給和價格的變化并不能提前應對,只能被動承擔豬肉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事實上,中小養殖戶和散戶,從某種程度上和資本市場中的散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生豬養殖的中小戶及散戶“追漲殺跌”的是豬價。
與規模養殖不同,中小養殖戶及散戶無法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進而無法預測后期豬價走勢,只能盲目隨著豬價的漲跌,或者盲目擴張擴產,抑或是恐慌退出。
此外,豬肉的生產周期長,一頭豬從妊娠到出欄,大約需要6-9個月,這也意味著一旦遇到疫病問題,出現價格波動,想要通過供需調整價格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周期。
雖然,生豬養殖是個強周期行業,但并不能否認這個行業的印鈔造福能力。在養豬大戶中,以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的表現最為亮眼,二者的市值均一度超過2000億元。特別是牧原股份的實控人秦林英家族,財富值榮居《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15位,超過了很多互聯網、房地產等企業大佬。
如此好的生意,亦引得不少大佬跨界而來,今年年初,房地產大佬萬科跨界養豬便是很好的案例。
除了原本根植于養殖行業的龍頭元老外,不少企業亦是紛紛跨界加入養豬陣營,其中,最早提出進軍養豬行業的便是互聯網大佬——網易丁磊。不過,網易的養豬之路似乎走的并不順暢,“丁家豬”至今沒能進入尋常百姓家。
當然,網易并不孤單,除了今年年初宣布養豬的萬科,早前京東在劉強東的批準之下,正式宣布成立京東農牧公司,進軍養豬業。
A股養豬哪家強
目前,A股的上市企業當中,生豬養殖模式主要包括:自繁自養和“公司+農戶”合作兩種養殖模式。在眾多生豬養殖農戶當中,僅有牧原股份是唯一一家堅持全程自養的上市企業;而同期的竟對溫氏股份、信息網等上市企業均是采用自繁自養和“公司+農戶”結合的模式。
不同的養殖方式最終造成不同的經營成果。
按照同花順行業分類,以截至2020年9月17日總市值前三名的牧原股份、溫氏股份及圣農發展為例。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的毛利率高達62.4%,遠超溫氏股份、圣農發展的26.93%及23.08%。事實上,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今,相比于圣農發展及溫氏股份,牧原股份的毛利率整體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毛利率反映了一個企業的競爭能力,毛利率越高,獲利能力越強,抗風險能力亦是越高。
牧原股份前身是內鄉縣牧原養殖有限公司,系秦英林和錢運鵬于2000年共同出資成立,于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生豬的養殖與銷售,主要產品包括商品豬、仔豬、種豬,是我國目前規模較大的生豬養殖、育種企業。
一個月之前,第一上海證券發布研報稱,認為牧原股份是國內生豬養殖龍頭企業,堅持自繁自養模式下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其獨特的輪回二元育種體系將帶來長期持續的領先優勢,目標股價能到150元。
為什么擺脫不了豬周期?
2006年豬藍耳病的爆發導致生豬大量死亡,產能出清加上產量下降導致了豬價一路上漲,直至2008 年開始正增長,產能才逐漸恢復。
2010年4月至2015年3月,伴隨藍耳病、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疫情,豬肉攻擊再次減少。2015年3月,在環保去產能的背景之下,大量散戶被迫從市場清退,母豬存欄量偏低,豬肉價格再次開始上漲。
2018年隨著遼寧發生第一起非洲豬瘟事件,國內能繁母豬存欄急劇下滑,豬肉價格再次飆升,使得網友發圈調侃“2019年最成功的投資便是年初買的五花肉”。
復盤過往,豬周期一直在重復上演。相比之下,雞周期、牛周期、羊周期,這些豬肉的替代品卻很少被提及。
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豬肉不能被替代?
據四十人金融論壇文章顯示,2018年全國豬肉產量為5404萬噸,牛肉產量644萬噸,羊肉475萬噸,禽肉1994萬噸。其中,牛、羊肉的產量僅是豬肉產量的零頭,而產量最高的禽肉亦不到豬肉產量的一半。從產量上,無論是牛肉、羊肉抑或是禽肉均不足以替代豬肉。
此外,由于養殖的特征成本不同,豬肉可以圈養,而牛、羊卻往往采取放養的方式,顯然圈養的豬肉更適合規模化養殖。即便同是圈養,養殖場一平方米可養一頭豬,而一頭牛則需要4至6平方米的牛舍面積。
如此看來,豬肉周而復始的波動似乎不可避免。此次,養豬大戶牧原股份被機構大幅拋售是否意味著豬周期即將邁入新的階段,尚且不得而知,但據豬e網數據顯示,從8月至今,豬肉價格存在明顯的下滑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