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蒸發167億的長春高新,究竟冤不冤
千億大白馬、號稱“藥中茅臺”的長春高新被一份會議紀要按在了跌停板。
9月14日,長春高新小幅高開后便一路下探至跌停,隨后稍有反彈,但午后開盤不久,該股一字跌停。截至14日收盤,長春高新收于371.62元/股,漲跌幅度-10%,單日市值蒸發167億元。
在長春高新市值大幅縮水之后,為了穩定市場情緒,15日長春高新在深交所官網發布了前三季度的業績預告。預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1.71億元至22.95億元,同比增長至多85%。
受業績預告的提振效應,15日公司股價有所回升,截至9月15日收盤,長春高新收于383.36元/股,漲跌幅度3.16%。
長春高新的跌停,令不少投資者感到“不明所以”,畢竟在投資者的眼中,能比作茅臺的企業一定是賺錢的企業。
而事實上長春高新也是倍機構投資者青睞的,據2020年長春高新的半年報顯示,公司的新前是大股東名單中,除超達投資、金磊、林殿海外,中央匯金持有公司股份859.58萬股,持股比例2.12%;香港中央結算持有公司股份800.57萬股,持股比例1.98%;全國社保基金組合合計持有長春高新5.57%股份。
縱觀長春高新近5年的業績,其所實現的凈利潤從2015年的5.38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23.49億元,5年間凈利潤翻了逾4倍之多;另一方面,早在2008年10月,長春高新的股價一度低至4.88元/股,而截至2020年9月15日收盤,長春高新收于383.36元/股,十年間股價翻了超百倍。
觸碰“雷區”的會議紀要
據和訊網報道,9月14日砍掉長春高新167億元市值的正是市場流傳的一份東吳證券關于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調研的會議紀要。
據會議紀要顯示,子公司金賽藥業生長激素業務板塊明年純銷增速目標由原來的35%下調至25%;此外,公司第二大股東將于年底計劃減持。
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向來對減持二字格外敏感,無論大股東因何而減持,投資者都會與套現相關聯。
另一方面,子公司金賽藥業亦是長春高新的重要業務板塊。據長春高新2020年半年報顯示,金賽藥業202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29億元,而同期長春高新202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為14.28億元。
長春高新一方面下調業績目標,另一方面大股東計劃減持,無疑都觸發了市場及股民的敏感神經。
都是減持惹的禍
在14日廣為流傳的會議紀要中,金賽藥業的最終受益人、長春高新的第二大股東金磊的減持無疑是引發股民恐慌情緒的重要導火索。
據長春高新2020年半年報披露,金磊持有長春高新11.51%的股份,僅次于長春高新超達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18.8%,系長春高新的第一大自然人股東。
1994年于加州大學博士畢業的金磊,主攻人類重組生長激素。歸國后的金磊在上海成立了金賽藥業,目前市占率近70%,遠超競爭對手安科生物及諾和諾德。
此次,在金磊會議紀要中所提及的減持,正是2019年長春高新以發行股份及可轉債的方式購買金磊及林殿海所持有的金賽藥業29.5%的股權,交易對價56.37億元。
據雙方簽署的《業績預測補償協議》及其補充協議,金磊、林殿海作為業績承諾方,承諾金賽藥業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實現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5.58億元、19.48億萬元、23.2億元,承諾期累計實現的凈利潤不低于58.26億元。
同時,在金磊及林殿海在完成業績的同時,其所持股份亦可逐步解禁。據公告顯示,按約定的解鎖條件和公式計算,交易對方金磊、林殿海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可累計解鎖的股份比例分別為 26.7412%、60.1775%和100%。
按照15日383.36元/股的收盤價計算,第一期金磊所持股份價值過億。據會議紀要顯示,由于金磊所持股份系換股而來,故需繳納稅款,而此次金磊所持減持股份亦是用于補繳稅款。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計劃之內的減持卻一度引來市場恐慌。值得注意的是,金磊的減持是計劃之中,股民的拋售是受恐慌情緒的支配,那么向來理性、堅守價值投資的機構投資者卻又為何放棄了長春高新?
據14日龍虎榜顯示,當日機構投資者的賣出金額占比超70%,其中,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華昌道證券營業部、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永嘉路證券營業部當日賣出金額均超2億元。
長春高新究竟能不能“打”?
1996年12月,長春高新在深交所上市,經過多年的摸索發展,當下的長春高新早已形成以生物制藥為主業,以房地產業務為補充的業務布局。其醫藥產品覆蓋創新基因工程制藥、新型疫苗、現代中藥等多個醫藥細分領域,是公司業績的主要來源。截至目前,長春高新業務布局的四家馬車分別系金賽藥業、百克生物、華康藥業以及高新地產。
其中,高新地產以房地產建設開發為主業,202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04億元;華康藥業則以處方藥的生產及銷售為主,202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0.21億元;以水痘疫苗立足的百克生物202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71億元;以生長激素為招牌的金賽藥業,202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29億元。
從體量上,金賽藥業無疑是長春高新的重要收入來源。
但與疫苗不同,生長激素雖對身體利好,但畢竟無關生死,其就診模式主要為醫院就診+院外取藥,其中85%的費用需自費,對醫保依賴性較低。
而據西南證券研究顯示,現階段生長激素年治療費用約3萬元至4萬元,而在試劑升級后平均費用有望達到7萬元至8萬元;而腫瘤小分子靶向藥進入醫保后大致范圍是國產藥5萬元至8萬元,進口8萬元至12萬元,從價格上生長激素年用藥費用媲美抗腫瘤藥物。
金賽藥業自成立以來主要產品為應用于兒童生長發育領域的重組人生長激素。據長春高新2019年收購金賽藥業公告顯示,盡管目前金賽藥業亦在研發燒傷質量、消化治療等生產發育領域意外的產品,但依舊對生長激素較為依賴,總統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此外,據西南證券研究顯示,目前治療矮小并無新靶點可突破,主要為劑型和給藥方式創新。據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長春高新的研發費用投入似乎并不足以匹配其作為千億醫藥股的市場地位。2019年長春高新研發投入僅為3.704億元,同比增長12.92%;而同期的銷售費用卻高達25.22億元,同比增長20.41%。
至此,較為依賴生長激素的長春高新,研發已致瓶頸,收入結構單一,未來又是否可以長期撐起千億市值,穩坐東北市值一哥的寶座?
猜你喜歡
長春高新閃崩,投資者和工作人員都蒙了!
3月17日,A股明星藥企長春高新,早盤股價突然跳水,并在午盤前收獲跌停,創下年內新低,報166.33元/股,總市值僅存673億元,半日沒了75億市值。長春高新上半年凈利增10%,房地產業務營收降6成
長春高新披露2022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長春高新實現營收58.31億元,同比增長17.5%;實現歸母凈利潤21.2億元,同比增長10.21%。市值蒸發百億、董秘罵街?長春高新回應:網傳截圖不實,市場不理性
對于網上流傳的署名長春高新董秘張德申的朋友圈截圖,長春高新董秘辦工作人員對中新經緯記者表示,“(董秘)并沒有發布過該朋友圈內容。我們不對股價進行評論,但目前市場情緒并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