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務營收下降23%,富士康難甩代工標簽
承載“血汗工廠”轉型夢想的工業富聯,近日公布年中成績單。
據半年報,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766.54億元,同比增長3.60%;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0.41億元,同比下降7.98%。總體而言,超出市場預期。受業績拉動,截至8月12日收盤,公司股價上漲6.92%。
工業富聯全稱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背靠以代工廠流水線為人所知的富士康,被視為其轉型升級的前沿陣地。5G、云計算、物聯網及大數據,是工業互聯網故事的關鍵詞匯,希望憑借制造業領域的長期積累,服務企業轉型升級。
不過,雖然概念高級、愿景美好,直至今日,工業富聯仍被質疑“只是一家代工廠”。以同比增速最高的云計算業務為例,據半年報,該業務毛利率為4.48%,據財新援引知情人士稱,仍以硬件代工為主,利潤微薄。
故事難講通
上市兩周年剛過,回顧工業富聯的資本市場之旅,不算順暢。
雖然背靠富士康,但富士康最為人熟知的代工蘋果業務,并未注入其中。公司業務主要分為三部分: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業務,如5G相關硬件設備、軟件產品;云計算業務;科技服務業務,如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
從營收看,三項業務中代工色彩最弱、毛利率也最高的科技服務業務,僅實現營收2.53億元,且同比下降23.03%。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業務、云計算業務,分別實現營收963.46億元、795.35億元,均為增長。
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從業務性質看,代工仍是工業富聯主業,從硬件代工到軟件服務的轉型之路,仍然漫長。
至于進展緩慢原因,曾有業內人士分析,“工業互聯網”概念雖然高級,但占比90%的中小企業,不一定會買賬,這與工業互聯網處于起步階段,前景不明,中小企業數字化基礎薄弱,態度謹慎有關。“花錢買服務不像花錢買設備,看不見摸不著,許多企業不夠堅定。”
上市一周年之際,工業富聯董事長亦表示,從制造業轉型服務業注定是長期的,還沒有在營收利潤上體現,大家或許有點等不及。
更令外界失望的是,即便作為代工工廠,工業富聯亦無法高枕無憂。
財報數據顯示, 2017年至2019年,工業富聯營收增速分別為30.01%、17.16%及-1.61%,大幅放緩。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0.45%、6.52%及10.08%,停滯不前。
故事未獲認可、業績增長乏力,令投資者對這家公司的實際價值愈發懷疑。
回顧2018年6月8日,工業富聯登陸A股,上市首日大漲44.01%,總市值超過3900億元,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當年郭臺銘重回臺灣首富寶座,工業互聯網故事功不可沒。
只是僅4個月后,工業富聯股價首次破發,之后時常在發行價上下徘徊,市值從巔峰時期的約5000億元,跌至約3000億元。
押注新基建
對于轉型,創立于1974年的代工大王富士康,口號已喊了多年。工業富聯即是其派出的先鋒之一。
2016財年,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遭遇上市以來首度營業額下滑。到2018年,形勢更為緊迫。 2018年年底,鴻海集團被曝預計裁員34萬人,原因或與iPhone銷量有關。消息傳出次日,鴻海被彭博社報道,市值自2013年11月以來,首次失守萬億大關。
再到近期,蘋果銷量仍不明朗,立訊精密卻已通過收購緯創集團iPhone制造業務,進軍蘋果手機代工領域,成為鴻海競爭對手。令郭臺銘“高度關注”“相當震驚”。
工業富聯能否替富士康找到下一個“蘋果”?3月31日,工業富聯董事長在2019年業績交流會上表示,國家推出的“新基建”,為公司發展帶來機遇。
新基建區別于鐵路、公路等傳統基建,主要打造信息化時代基礎設施。有分析認為,對于新基建,我國目前現狀是供給不足,例如5G基站數量,還遠遠不夠,存在相當大投資空間。
而據工業富聯方面介紹,在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中,工業富聯涉及四個領域: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及云計算。
猜你喜歡
蘋果發富士康工廠聲明!iPhone14Pro出貨不及預期,發貨至少4周
11月7日消息,#蘋果發表鄭州富士康工廠聲明#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據悉,蘋果公司在其官網發布了聲明。工業富聯半年賺68億!還發力云計算,營收近千億
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工業富聯實現營業收入2252.6億元,同比增長14.91%;實現歸母凈利潤68.72億元,同比增長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