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暉君和他的投資人,搞了家創投公司
機器人頂流,熱衷對外投資。
昨日消息,上海瓴智新創創業投資合伙企業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智元機器人關聯公司智元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瓴智新創企業管理合伙企業等為股東,同時出資額由500萬元增至55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創業投資。
工商信息顯示,上海瓴智新創創業投資合伙企業的股東包括上海高瓴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瓴智新創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上海瓴智新創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股東為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高瓴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二者各占50%股權。
據悉,這家公司成立于今年7月9日,高瓴資本為最大股東。而這次,稚暉君的加入背后又在下怎樣的大棋呢?
機器人頂流,熱衷對外投資
作為目前與宇樹共稱為機器人頂流的企業,智元自2023年2月在上海創立以來,便以其獨特的愿景和創新的實力吸引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公司由華為前“天才少年”彭志輝領銜,匯聚了包括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在內的多位資深人士。
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智元機器人迅速崛起,推出了多款創新產品。2023年8月,公司發布了首款具身智能機器人“遠征A1”,展現了其在機器人技術領域的實力。而在隨后的2024年8月18日,智元機器人更是推出了“遠征”與“靈犀”兩大系列共5款商用人形機器人,進一步鞏固了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截至目前為止,智元已經融資12輪,估值達到150億。在其背后,騰訊、比亞迪、紅杉、高瓴等明星機構和產業巨頭。
如今,智元入股上海瓴智新創創投企業,或許意味著其未來將加大對外投資的業務。
說起來,高瓴一直是智元的早期投資方。
根據企查查資料,高瓴資本最早在2023年的4月就參與了智元機器人的天使輪投資,后續在A+輪中還進行了一波跟投。
所以,現在的上海瓴智新創創投企業可以說是智元機器人與他的投資人共同成立的新創投企業。
這里還有更多細節,此次入股方中還有一家名為上海瓴智新創企業管理合伙企業的公司。
根據企查查,這家公司也是智元機器人與高瓴資本聯合成立的,時間是2025年6月。該企業出資額1000萬元,雙方各出資500萬元,經營范圍為企業管理、企業管理咨詢。
這兩家公司的出現,可以看出稚暉君在謀劃一場大棋,而最新公司的創投業務預料著這場棋的方向或許就是對外投資機器人的上下游產業鏈,以更好的構建智元機器人產業生態。
自打智元爆火之后,其融資經歷一直被廣泛關注。其實,智元也有不少對外投資的項目。相較于“悶頭”自研,借助投資、融資手段打造研發應用合作生態一向是智元機器人的慣用手段。
根據企查查,目前智元機器人保持著每個月穩定對外投資、參投建立合資公司的投資節奏。目前,其已累計對外投資19家產業鏈相關公司。包括靈猴機器人、數字華夏、通天擎機器人、智鼎機器人……
這里舉一個最近的例子,8月11日,玉樹智能發生了一場工商變更,新增智元創新為股東。
其中,玉樹與智元的合作關系早在今年6月就已發生。玉樹智能宣布與智元機器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深圳玉樹具身機器人智創中心”,專注于具身機器人的數據采集與技術創新,重點為機器人通用智能應用打基礎。
對于智元機器人而言,入股玉樹智能有望形成“技術研發—產品孵化—產業協同”的研發鏈條。這一研發需求與智元機器人當前火熱的產品交付、場景應用需求緊密相關。
此外,智元機器人與高瓴資本在投資領域也早有默契。
二者已先后、合投了3家公司,分別為富興機電、千覺機器人、靈初智能。
2024年9月,富興機電獲得了智元機器人與高瓴創投的聯合投資;2024年10月、2025年3月,千覺機器人分別獲得了高瓴創投、智元機器人的天使輪和天使+輪投資;2024年10月、11月,靈初智能也分別拿到了智元機器人、高瓴創投的投資。這些聯合投資行動,不僅體現了智元機器人與高瓴資本在投資眼光上的一致性,更反映出二者在產業布局上的協同性。
通過對不同領域企業的投資,智元機器人逐步構建起自己的產業生態,在機器人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深度布局。
除了這些投資以外,今年7月8日上緯新材宣布智元機器人將收購其63.62%股份,轟動了業界。
盡管智元機器人很快否認了“借殼上市”的觀點,對上緯新材的投資并不會改變其主營業務,但主營環保樹脂等材料研發的上緯新材顯然無法與具身智能相關產業直接配套。而就在各方的猜測中,智元機器人保持了低調,不再過多回應。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2025年以來,智元機器人產品量產、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公司就開始積極聯合上市公司、同行業技術研發公司、零部件制造商布局“產研生態”。
從頻繁對外投資再到如今與昔日投資方成立新創投公司,似乎這一切都變得有跡可循。
高筑墻、廣積糧
從頻繁的對外投資行為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智元機器人獨特的戰略圖譜。對其戰略可以總結為:高筑墻、廣積糧。
其中,高筑墻可以理解為智元機器人自身打造獨特的技術壁壘,而廣積糧則是智元一邊融資積累資金,一邊對外投資,構建自己的產業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其投資布局絕非分散的財務投資,而是一系列緊密圍繞自身發展需求的生態化擴張,核心目的在于通過資本紐帶,快速構建一個以自身為核心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聯盟,以解決技術突破、供應鏈穩定和市場應用這三大終極難題。
智元的投資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互補性,首要目標是補全技術短板并鎖定核心供應鏈。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智元雖然在AI算法和整機設計上領先,但在精密減速器、高扭矩伺服電機、力控傳感器等傳統機器人核心硬件領域,并非其原始基因。
通過對靈猴機器人、通天擎機器人等企業的投資,智元是在用資本換時間,直接獲取和整合最前沿的硬件技術,為其機器人的性能提升、量產成本控制與供應鏈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數據和算法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石,需要海量的場景數據持續喂養。與玉樹智能成立“具身機器人智創中心”正是為了系統性解決數據采集和處理這一行業性難題,這類投資瞄準的是未來,旨在為算法的持續迭代構建無可替代的數據壁壘。
從技術協同角度看,智元的“遠征”系列如同強大的“大腦”,負責高級決策,但它需要靈活的“小腦”來執行精細動作。投資千覺機器人、富興機電等專注于特定場景移動底盤或執行器的公司,可以快速豐富其產品矩陣,為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大腦+小腦”的完整解決方案,從而形成更強大的整體競爭力。
這些投資行為所產生的生態協同效應,使得智元從“單打獨斗”的技術產品公司,逐漸轉變為“軍團作戰”的生態級企業。
而投資上游零部件企業意味著智元能獲得優先供應權,甚至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深度介入,實現關鍵部件的定制化開發,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障自身產品的領先性和供應鏈的絕對安全。
在市場層面,通過投資數字華夏、智鼎機器人等下游應用與解決方案公司,智元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培育“首批超級用戶”和“行業標桿案例”。這些被投企業會自然優先采用并集成智元的機器人,成為其產品落地的最佳試驗田和宣傳窗口,從而快速切入并打開多個垂直行業市場。
這種協同不僅是市場擴張,更形成了“投資-創新-反饋-再投資”的技術反哺循環,被投企業在各自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會通過資本和合作的紐帶源源不斷地匯聚到智元,使其始終站在行業技術融合的最前沿。
縱觀其投資軌跡,智元機器人的戰略野心已然清晰。它正高速地從一家技術出色的產品公司,向一個旨在定義行業標準的生態級企業進化。
通過資本這把利器,它正有條不紊地整合著技術、供應鏈和市場渠道,試圖在具身智能這個萬億賽道全面爆發的前夜,建立起一道既寬且深的護城河。
而這所有的一切,也恰恰為其與高瓴等共同增資至5500萬元、成立專業化創投公司——這一更高階、更系統的資本運作,寫下了合乎邏輯的伏筆。
成立新公司,背后意義幾何?
上海瓴智新創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出資額從500萬元躍升至5500萬元,看似簡單的數字增長,實則是企業戰略布局、資本信心與行業潛力的集中體現。
初始500萬元的出資額,更偏向于“試水型”啟動資金,是企業成立初期對市場的謹慎探索。在明確投資方向、驗證項目模式階段,小額資金可降低試錯成本,同時為團隊磨合、資源對接留出緩沖空間。
增至5500萬元后,資金規模實現10倍增長,標志著企業正式進入“規模化運作”階段:一方面,充足的資金可支撐更大范圍的項目篩選,覆蓋從天使輪到Pre-A輪等多階段的未上市企業投資,不再受限于小額項目;另一方面,大額資金能提升單筆投資額度,對優質初創企業形成“重倉支持”,增強對被投企業的資源話語權,同時吸引更多具備潛力的項目主動對接,形成“資金-項目”的正向循環。
從創投行業規律來看,5000萬元級別的出資額是中小型創投機構實現“專業化布局”的關鍵門檻——既能避免小額資金分散導致的管理效率低下,又能靈活應對不同領域的投資需求,尤其適配上海瓴智新創聚焦的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這類領域初創企業研發投入高、資金需求大,需持續資本注入)。
從股東結構看,上海瓴智新創的核心股東包括智元機器人(產業方)、高瓴資本(專業投資方,通過上海高瓴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二者的共同注資,本質是“產業資源”與“資本能力”達成戰略共識的體現。
對智元機器人而言,增資是其“產業生態布局”的重要一步。作為通用具身機器人領域的頭部企業,智元機器人需通過投資上下游初創企業,完善產業鏈布局——比如投資核心零部件(如伺服電機、傳感器)企業以保障供應鏈穩定,投資場景應用(如工業物流、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企業以拓展市場邊界。5500萬元的資金規模,能支撐其圍繞“機器人本體+AI算法+應用場景”的全鏈條投資,避免因資金不足錯失關鍵標的。
對高瓴資本而言,增資則是對“科技創投賽道”的長期看好。高瓴資本在硬科技領域投資經驗豐富(此前已與智元機器人合投富興機電、千覺機器人等企業),此次加碼上海瓴智新創,本質是對“機器人+AI”賽道潛力的再確認——隨著人口老齡化、工業自動化需求升級,通用具身機器人市場正進入爆發前夜,而未上市企業中潛藏著大量技術突破型標的,需通過大額資金提前布局,搶占行業紅利。高瓴的增資,既是對上海瓴智新創投資團隊的專業認可,也是對其聚焦“未上市科技企業”定位的戰略支持。
出資額增長不僅意味著“能投更多項目”,更代表投資模式從“單一資金支持”向“生態化賦能”的升級。對上海瓴智新創而言,5500萬元資金可拆分出“投資資金+賦能資源”兩部分。
從行業視角看,上海瓴智新創的增資是整個機器人創投賽道升溫的縮影。2025年以來,全球機器人領域融資熱度持續攀升。
據烯牛數據統計,2025年一季度全球機器人行業融資額同比增長35%,其中中國市場占比超40%,而通用具身機器人、工業智能機器人等細分領域融資額增速更是突破50%。
在這一背景下,上海瓴智新創的增資,本質是“順應行業趨勢”的主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