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Capital Group和昆侖資本聯合領投,望繁信科技完成1.35億元A+輪融資
今日,流程挖掘廠商望繁信科技宣布完成1.35億元A+輪融資。這是距去年7月獲首次融資后一年,望繁信完成的第4筆融資。本輪融資由B Capital Group和昆侖資本聯合領投,A輪領投方高瓴創投、以及老股東凱泰資本等持續加注。
本輪融資資金主要用于產品研發和拓展市場,旨在通過降低流程挖掘產品的使用門檻,讓更多的企業享用這項技術。下半年,望繁信計劃與流程管理設計專家、咨詢公司、行業專家等生態伙伴深入合作,共同打造更多行業場景解決方案。
望繁信成立于2021年,主打產品名為“數字足跡”,是一款以自研PQL(Process Query Language,流程查詢語言)為核心的、基于數據的流程智能產品。基于PQL需求自研數據引擎,數字足跡可以支持20億行級別流程數據的數據實時更新、訪問、查詢和操作分析。如果把“數字足跡”比作X光機,那么在為企業“看病”的過程可分為三階段:了解—確認“病狀”、發現—找到“病因”、優化—開出“藥方”。
了解—確認“病狀”:通過抓取企業ERP、CRM、EMS、OA、SRM等業務系統中的事件日志數據,生成企業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流程模型圖,從而實現以上帝視角縱觀企業實際運作“全貌”。
發現—找到“病因”:通過分析變體流程及其具體實現路徑,可視化的呈現漏洞、缺陷、瓶頸等“病因”所在。
優化—開出“藥方”:通過修復或修改流程模型及拓展性能數據,進一步挖掘問題形成的根因,再調用 API 鏈接 RPA 或低代碼平臺進行初級的優化執行。
望繁信CEO索強表示,流程挖掘有著很高的技術門檻,目前望繁信有近70人的研發團隊潛心開發產品,每年光開發成本就超過3000萬元。今年12月份,望繁信將全面升級數字足跡產品界面及功能,在產品使用上將為客戶提供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使其更好地賦能企業管理。
在產品發展的思路上,索強認為流程挖掘分為3個版本:
1.0版本為傳統型流程挖掘平臺,其主要功能類似于X光機,為企業提供業務流程的“體檢”功能。
2.0版本是既能“體檢”又能“治病”的流程挖掘平臺。除實時的流程挖掘和診斷外,還可以通過一系列自動化工具幫助企業進行流程優化和執行;對企業而言,只需點擊選擇使用哪種執行方案即可,換句話說就是在“體檢”的基礎上,新增了“治病”的功能。此外,2.0版本還可以集成各業務場景對應的自動化執行解決方案,實現了“體檢中心”到“全科醫院”的轉變。
索強強調,在差異化競爭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的業務流程靈活性強,業務系統繁雜不一,需要在基于本土化需求上創造更合適的解決方案。望繁信的“解題思路”是為企業提供一套流程引擎和流程設計器,這被其稱為3.0版本—針對企業當前的數據日志,先還原企業實際的業務流,提供行業基準,利用算法定位問題,企業基于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流程優化,并在新的流程中試行和持續監測數據,循環往復直至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系統達到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在此之后再推進自動化執行。
索強表示,數字足跡是一款以自研PQL(Process Query Language,流程查詢語言)為核心的標準化的SaaS產品,區別于其他廠商尚需要配合企業進行大量定制化開發的情況,數字足跡不涉及定制化開發,交付速度很快。另外,基于PQL需求自研數據引擎,數字足跡可以支持20億行級別流程數據的數據實時更新、訪問、查詢和操作分析,針對流程的查詢是當前市面上OLAP數據庫或者時序數據庫不擅長且無法做到的。未來,望繁信會與合作伙伴及咨詢公司一起,共同打造各行各業的場景解決方案,形成“SaaS+PaaS+行業場景解決方案”為一體的產品形態。
目前,望繁信合作客戶近20家,覆蓋零售、高科技、制造、建筑等領域,如德意志銀行、華潤集團、越秀地產、保時捷中國、多個互聯網大廠等;POC客戶40余家。在合作成效上,以某客訴場景企業為例,在使用流程挖掘產品一年后,同一流程的平均處理時長從44.65天縮短至4.88天;流程路徑從93個減少至30個,其中標準流程路徑在實際總流程路徑中的占比從53%升至84%,即大幅降低了計劃外的流程。
望繁信科技CEO索強畢業于德國漢諾威大學碩士學位,是原UiPath亞太區流程挖掘負責人、ProcessGold的早期成員,曾主導過四大洲十多個國家的多個流程挖掘項目開發和交付;CTO李進峰畢業于法國特魯瓦技術大學博士學位,是前IBM研究院大數據負責人和IBM企業級大數據落地負責人;COO于天宇畢業于美國布朗大學碩士學位和美國約翰威爾士大學MBA,曾在SAP、思科任資深銷售經理。目前,望繁信團隊102人,研發人員占比近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