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融通財險橫空出世,注冊資本30億
日前,又一家財險公司——中國融通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融通財險)正式注冊成立,成為中國第88家財險公司。
天眼查顯示,中國融通財險于2022年1月30日正式注冊成立,注冊地為上海市黃浦區,注冊資本30億元,法定代表人為李耀。
中國融通財險的背后股東,正是位列央企名錄中第十位的中國融通集團。
事實上,中石油、國家電網等大型央企布局金融保險領域已成常態。如今中國融通集團入局保險,將給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背靠強勢股東的融通財險,能否在財險市場上突出重圍,市場皆在關注。
央企布局保險領域再添一子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融通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商業類國有獨資公司,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經營范圍主要包括房地產、農業、酒店及旅游業、商業服務、資源回收利用、科技服務、醫療健康、安保服務、財務、保險、教育等領域。
除了中國融通集團,多家央企已經成立了保險公司。以中石油為例,中石油旗下的保險公司有中石油專屬保險、中意人壽及中意財險等。
中石油專屬保險成立于2013 年 12 月,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國石油集團資本有限責任公司(即中油資本)共同持股,注冊資本為60 億元。
中意人壽成立于2002年1月,是由意大利忠利保險和中石油合資的壽險公司,注冊資本為37億元,雙方各持股50%。
中意財險也同樣是由中石油和忠利保險合資組建的全國性合資財產保險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注冊資本為13億元,中油資本與忠利保險分別持股51%、49%。
實際上,央企布局金融保險領域并非罕見。據了解,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金融業務管理的專業化公司,中油資本以控(參)股方式投資了昆侖銀行、中意人壽等十家金融企業,通過對旗下金融企業進行管理,推動產融協同,進一步助力集團實現資源共享。
除中石油外,大型央企國家電網旗下也設有英大人壽、英大財險及瑞泰人壽等保險公司,中石化也在2016年注資5000萬元成立了中石化保險經紀公司。
有分析認為,央企下設保險公司的經營方式主要有兩大路徑:
一是專屬保險運營牌照,完全經營集團內業務。
例如中石油專屬保險,為中石油集團及關聯企業提供財險、責任險、信用保證保險等保險保障業務,專注經營集團公司內相關保險業務及再保險。
分析指出,這種模式主要是作為集團內部的保險管理平臺、風險管理工具和成本管理中心,可充分利用和整合集團內保險資源,為集團風險管理能力與水平的升級提供保障。
二是綜合經營模式,以集團內業務為核心資源,同時經營集團內外業務,例如英大財險等。中國融通財險也正是綜合財險經營牌照,而非專屬保險,同樣也可正常開展集團外業務。
強勢股東助力中國融通財險
事實上,在經歷過2017年的嚴監管之后,保險業監管政策便愈加收緊,近年來財險牌照的發放更是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而去年4月,銀保監會就已對籌建中國融通財險作出了批復,同意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中國融通房地產集團、中國融通農業發展集團、中國融通旅業發展集團等4家單位共同發起籌建中國融通財產保險有限公司。
融通財險的股東背景尤其引人注目。2020年3月底,國務院國資委網站發布公告,將中國融通集團列入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名列第10位,居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等央企之前。
背靠如此強勢的股東,中國融通財能否在馬太效應明顯的市場上形成獨特的優勢,進而突出重圍,很難不令市場期待。
實際上,財險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財險)在市場規模、網點甚至品牌等方面都已占盡先機,三家凈利潤總和占行業超八成,保費規模也均過千億元。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包括制造業、大健康等所有行業的數字化,也進一步推進了保險業的轉型變革,這些都給保險行業帶來了新機遇,同樣也給中國通融財險的發展留出了想象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在房地產、旅游業等領域皆有布局的中國融通集團來說,此次籌建保險公司有利于其更加多元化發展,同時也將借助各產業優勢資源共享,為中國融通財險更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