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大頭娃娃”涉事企業歐艾:股權指向江西永豐,關聯企業還在銷售
2008年的“大頭娃娃”事件再一次上演。
近日,“老爸評測-魏老爸”視頻曝光,一名女嬰使用激素超標的潤膚霜變成“大頭娃娃”,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涉事廠家回應稱,其產品沒有問題,懷疑家長利用短視頻平臺炒作。隨后,女嬰家長否認了炒作說法。1月9日,視頻發布方就廠家不認可回應稱,送檢樣品已留存,且進行了公證。
目前,涉事的“益芙靈”和“開心森林”兩款嬰兒潤膚霜的生產廠家——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艾”)已被漳州市衛健委和市場監管局責令暫停生產。但我們發現,歐艾大股東關聯的另一家公司也生產的類似商品,并且還在繼續售賣。從股權穿透關系看,江西永豐——這個“善用”激素的“消”字號企業聚集地浮出水面。
到底有沒有激素
雖然我國打著“消”字號或“械”字號生產的所謂“草本”藥膏,宣稱無激素無添加,但此前已被數次曝光私自添加激素,還被醫學頂級雜志《柳葉刀》質疑。迄今為止,它們還在收割那些病急亂投醫的嬰兒父母們。
據“老爸評測-魏老爸”視頻內容,其收到一位嬰兒父母的求助后,將嬰兒使用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及同廠家生產的另一款嬰兒霜“開心森林”送給專業機構檢測,檢測結果均含有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款產品均取得“(閩)衛消證字”許可證號。也就是說,嬰兒父母認為的“潤膚霜”實際在法律上被認定為“消毒產品”。
從視頻中用戶的表述來看,嬰兒五個多月,突然變得肥胖,尤其臉部肥大,多毛,就醫后,醫生對嬰兒所使用的潤膚霜表示質疑,建議停用。并稱已經有四名同樣病癥的嬰兒,他們都可能是使用激素面霜所致。
雖然歐艾官網及微信公眾號目前已經被清空,但是從歷史痕跡可以看出,歐艾宣稱,產品為“專為亞洲寶寶研制的功效性草本配方產品”。
歐艾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封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去年12月企業拿產品去檢測未查出激素”,該負責人稱,“不知道他們送檢的是什么樣的機構,產品是怎樣得到的,現在不好說。”我們會多次聯系采訪歐艾,但截至發稿,對方并無回應。值得注意的是,該產品如果作為“消”字類產品檢測的話,是沒有激素檢測這個項目的。
雖然歐艾堅稱產品沒有激素,但鬧上“熱搜”后,事情一發不可收拾。1月8日,漳州市衛健委發布公告稱,有群眾反映歐艾生產的“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涉嫌違法添加“激素”等問題。獲知信息后,漳州市衛健委聯合市場監管局迅速介入,立即組織人員前往涉事企業調查。
目前,事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中,涉事企業已暫停生產,并通知經銷商對所有涉事產品下架。
隱現江西永豐消字號企業
信息顯示,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原名福建歐艾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業。這家企業到底有多小呢?2018年其參保人員僅有4名,2019年增加到7名。
歐艾的大股東是胡永林,持股50%,其還持有漳州華大藥業有限公司10%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公司業務類型基本相同。華大藥業官網顯示,漳州是福建土樓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此其“致力于土樓民間醫藥古方的開發和利用”,“土樓萬應膏”是其主打產品,此外還有“百選康”、“嬰之爽”產品,宣稱適用于緩解皮膚瘙癢等各種皮膚不適癥狀。
華大藥業同樣是小微企業,目前參保人數只有10人,其大股東為陳志深,持股90%,陳志深曾是漳州市華展藥業有限公司(華展藥業)的股東及高管,該企業2018年已被注銷。但是在網絡上,“土樓萬應膏”的生產方依然有華展藥業的信息。
江西華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自稱是原福建漳州華展藥業有限公司,且兩家企業的持股人都姓嚴。天眼查APP顯示,華展藥業的股東有嚴文平、嚴宗傳等,而華岐生物的股東及高管名單中則有嚴云華、嚴宗榮等人。這家公司的產品看起來依然是熟悉的套路,草本王抑菌乳膏、嬰寶百毒邦、霸王霜、凈霸抑菌乳膏等,一溜的“消”字產品,廠址位于江西永豐橋南工業園區。
江西永豐,在中國甚至世界醫療行業都“聲名顯赫”。2019年2月2日,《柳葉刀》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文中稱,兩名丹麥醫生接診了一名14歲早發性點滴狀銀屑病男孩,該病患者使用了一種“中藥膏”后,小腿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皮疹。丹麥醫生將該中藥軟膏送檢,發現這個名為“神夫草抑菌乳膏“的藥膏含強效激素。神夫草抑菌乳膏,產自江西省永豐縣。2018年2月,英國藥品和醫療產品監督管理局通告警示:一款名為“一干二凈草本抑菌乳膏”的藥膏被查出激素成分,而該產品同樣產自江西永豐。
2019年6月,《健康時報》曾在永豐調查多日,最后以《江西消字號企業激素之謎》一文,揭露了90%的消字號產品均產于永豐縣的現象,“添加激素似乎成為當地公開的秘密”。
報道后,江西省永豐縣政府分管負責人還專程來到健康時報,就正在開展的消毒產品行業專項整治作了詳細介紹,重點對企業非法添加抗生素、標識標志違規、網絡虛假宣傳等問題進行集中整治,對違法違規產品強制下架并召回。
“消”字號的把戲
歐艾早期的名字是“藥業公司”,華大至今還是“藥業公司”,雖然名字里有“藥”,但是它們生產的產品跟藥物一點關系也沒有。正規皮膚藥品都是“國藥準字”產品,而拿不到藥品批號的商家,搞一個“消”字號、“械”字號,甚至“妝”字號是常見的退而求其次的方式,畢竟后面這三種批號比藥品批號省心省力,而且批準周期短。
據報道,消字號產品的許可證發放與管理僅由省級以下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時間一個月,檢測指標主要為殺菌作用,審批費用國產消毒產品2000元一種,進口的3000元一種;而國藥準字則必須由CFDA審批,環節復雜,通常需5~10年,費用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
根據福建省衛計委的公告,福建歐艾藥業有限公司2017年6月28日獲得了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書編號為(閩)衛消證字(2017)第0010號,該證書2021年6月27日將到期,還有五個多月時間。
華大除了“消”字號,還拿到了“械”字號,不過僅僅是一類醫療器械。雖然帶了“醫”,但其實門檻非常低,據醫療從業人士介紹,一類醫療器械不需要做臨床實驗,只需要申請人自己提交自檢報告,到市級藥監部門備案即可,一般用來做退熱貼和創口貼這樣的產品。
國家消毒管理辦法第33條規定,消毒產品就是起一種殺滅和消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不能出現或暗示治療效果。但是,“消”字號生存的空間是,生產消字號產品并不需要備案,監管部門并不知道企業具體生產什么產品,而且消字號產品是否合格無需檢查激素,只需檢查是否達到抑菌效果就可以。
所以這些廠商在包裝上均會放小“消”字號,也不會明確告知消費者這并不是藥品。大部分“消”或者“械”字號藥膏在外包裝上只簡單描述,針對皮膚不適,但是在具體介紹的頁面上,功效簡直“萬金油”,而且還要強調“草本”、“純天然”、“無添加”、“無激素”。
雖然這些口口相傳的“神藥”基本“一抹就靈”,但是往往醫院里沒有,正規的藥店也買不到,網購、微商朋友圈、小規模母嬰門店是最常見的流通渠道,這也就決定了,如果消費者使用后出現不良反應,幾乎找不到維權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