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蘋果對抗十年,這個四川老板要上市
先后將日本的索尼與美國的蘋果兩家國際巨頭送上法庭,不得不說,國內消費電子配件龍頭品勝電子的實控人趙武(常以“趙國成”的名字出現在媒體報道中)除了有些脾氣,還是很懂營銷的。
2005年,趙武將索尼以壟斷的“罪名”送上法庭,當時被稱為“中國反壟斷第一案”,最終雖然敗訴,但趙武獲得了“英雄”的稱號。
在因數據線等充電系列產品MFi認證等問題與蘋果長達十年的爭斗中,雙方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趙武雖在早期嘗到甜頭,憑借一系列營銷操作,賺得盆滿缽滿,但兩者卻也因此“撕破臉”,以至于后來趙武主動“示弱”,也沒得到回應。使得品勝電子這個行業老大哥,陷入了業績瓶頸,被后來者超越。
6月30日,品勝電子發布A股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向深交所主板發起最后沖刺,這使得這件當年“沒有下文”的故事,再度被提及,也將品勝電子更多的經營細節暴露在大眾面前。
與蘋果的十年恩怨
“蘋果公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之一,喬布斯和庫克也都是我敬重的偉大企業家,但偉大的企業不能做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事。”2017年8月,隨著趙武在朋友圈發布的這段先揚后抑的文字,將品勝與蘋果之間的恩怨再次升級。他不僅“怒斥”蘋果涉嫌壟斷,還指責蘋果MFi認證不合理,稱已對其起訴。
▲(圖源/網絡)
隨后他還附上了一張《民事案件受理通知書》,這一紙訴狀,不論是在獵奇還是吸睛程度上,都讓趙武火了一把。有人說,“趙老板在為消費者發聲”,也有人認為,“不過是兩家企業間的利益之爭”。
趙武所說的蘋果MFi認證的全稱為“Made for iOS”,是蘋果對其授權配件廠商,生產外置配件(如數據線)的一種許可。要想完成這個認證,不僅需要繳納相關費用,且通過率僅有3%。
曾有媒體報道,某位拿到MFi授權的企業總經理表示,申請MFi的產品,蘋果會有兩次認證,分別是AGS和OTA認證,費用分別約為550美元和1500美元。而且企業還要在生產過程中,采購包括芯片等指定供應商的元器件。
其實品勝電子與蘋果的恩怨,最早還得從iPhone手機的崛起說起。
2010年,蘋果推出了“改變世界”的iPhone 4,從此開始確立其在全球智能手機高端市場的龍頭地位。其“獨特”的Lightning接口標準,不僅固定了蘋果包括數據線在內的配件市場,成為公司“閉環”生態圈的一部分,還為自己帶來了一定的利潤。
但由于蘋果本身配套產品價格高,數據線動輒上百元,這讓國內的一些配件生產廠家看到了新的生意機會。成立于2003年的品勝電子,就是其中之一。
當年,品勝電子還是一家主攻數碼相機電池與充電器的國內“龍頭”企業,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開始在數據線等手機配件領域發力,但想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就繞不開售賣蘋果的相關配套。
彼時,國內市場版權意識較為模糊,“平替”產品眾多,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授權之路并不理想,MFi授權生產商一度只有幾十家,遠低于如今的700家。包括品勝電子在內的消費電子配件生產商,也因此嘗到了不小的甜頭。
不過,隨著2013年9月,蘋果通過發布iOS7系統,對未經MFi認證的數據線下“狠手”,使得游戲規則發生了改變。
用戶使用未被MFi認證的數據線對蘋果手機充電時,會顯示“此配件不支持充電”。一夜之間,無數被蘋果認定為“山寨”的數據線,成為廢品。
神奇的是,品勝電子幾乎在蘋果發布iOS7系統的同時,就解決了上述問題,并宣布召回所有受影響的數據線,給消費者進行免費升級。不僅如此,品勝還喊出“蘋果坑,品勝填”的宣傳語,即便消費者使用的不是品勝數據線,也可通過支付25元進行換購。相比于蘋果原裝上百元的數據線,這顯然劃算很多。
趙武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使品勝營收飛漲。招股書顯示,2013年時,品勝電子來自數碼配件業務的營收,只有1.34億元,占總營收的16%,但2014年,這個數字增至3.23億元,營收貢獻比例也達到30%,并此后穩定在4億元左右,成為一大營收支柱。2015年,該公司還順勢登陸了一度火熱的新三板。
憑借這番營銷操作,趙武不僅賺得盆滿缽滿,還給予消費者一種在質量上,品勝相比其他友商更好,在態度上更負責,甚至在站隊上,都有站在消費者一邊的感覺。不過,這無疑也令蘋果方面十分不爽,兩者十年恩怨的種子,就此埋下。
2017年4月,醞釀許久的蘋果,打出連環拳進行反擊,不僅以侵權為由將品勝告上法庭,稱品勝電子未經許可,生產銷售與蘋果手機等相關配件,屬侵權行為,并對其持有的數據線等專利發起無效宣告請求,同時向各大電商平臺投訴,使其諸多商品遭到下架。最終,品勝電子的5項專利,被宣告無效。
▲(圖源/視覺中國)
在矛盾公開化前,趙武曾多次“示弱”,可蘋果方面并不買賬。按照品勝電子的說法,在蘋果非法設置MFi認證后,曾迫于經營壓力,多次進行申請,但始終未通過,且沒有得到任何解釋。如果“示弱”換來的只是打壓,那索性不如“撕破臉”,完全站在蘋果對立面。
于是,才有了上面提到的趙武公開起訴蘋果一事,這是他的對策,亦或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不過,從今年6月底品勝電子發布的招股書來看,這起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件,最終或以趙武的落敗告終。品勝電子稱,自己并非蘋果授權商或ODM/OEM供應商,但至今依舊認為,我國法律法規未要求,適配蘋果配件必須經過MFi認證,因此只是蘋果自定的性能標準,不具有強制性。
不可否認,作為消費電子配件行業的巨頭,充電系列產品給趙武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22年品勝電子共賣出了2473萬根數據線)。如果能順利上市,按照品勝電子發行價(或為14.5元左右),發行后持股比例為59%的趙武,身家可達18億元。
但由于一直未通過MFi認證,這個行業“老大哥”陷入瓶頸,被后來者超越。
比品勝電子晚成立近十年的安克創新、綠聯科技,早已加入“MFi大家庭”,業績一直在穩步增長。
2022年,安克創新營收增長13.3%,達到142.5億元,凈利潤為11.85億元,均是品勝電子的十幾倍。2021年,綠聯科技的營收也在增長25.88%后,達到34.46億元,凈利潤為3.05億元,是品勝的近3倍,實現后來居上。
“營銷大師”的發家秘籍
其實,說起挑戰國際巨頭,蘋果并不是趙武的第一個目標。在此之前,他還以同樣的“罪名”,將日本索尼也送上了法庭,這起案件在當時,也被譽為“中國反壟斷第一案”。
2005年,趙武創立的德先電子(品勝電子的前身),僅用兩年時間,就憑借著與原裝品牌上千元的價格差距,成為國內數碼相機電池市場占有率達到70%的“龍頭”。
而同樣打著安全旗號的索尼,開發了一種名為Infolithium技術,其作用為識別相機使用的是否為原裝電池。
索尼的做法,無疑動了品勝最重要的一塊蛋糕,這場長達2年多的“反壟斷案”,雖然最終以趙武的敗訴告終,但品勝的影響力卻上了一個臺階,甚至有網友稱趙武是“民族英雄”。
有意思的是,趙武在當時接受采訪,被問到是否涉及炒作時,他很坦率地表示:“是一個好的炒作。”
炒作與營銷,幾乎貫穿了趙武的經商生涯,也是品勝電子能走到今天的關鍵因素。
喜歡琢磨人性的他,善于將得出的結論,運用到企業經營之中。即便是看電視劇,趙武也偏向于《權力的游戲》這類,能將歷史和人性揭露得淋漓盡致的劇集。正如他所說,“我必須這么做,不然產品賣不動”。
出生于1969年的趙武,是四川人,曾有過兩年的短暫教師經歷。改革開放后,在下海浪潮的影響下,1994年他做起代理數碼配件的業務,往返于成都與深圳之間,成功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市場商業風氣相對原始,作假與跑路屢見不鮮,在缺乏品牌化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需要一個信得過的數碼配件品牌。
于是,趙武先從代理行業入手,憑借著“5元保一年”的策略,成為國內第一批走上質保道路的數碼產品代理商,在收獲大量訂單的同時,也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由于代理對產品質量與工藝等無法掌控,趙武隨后創建了德先電子,走上品牌化的道路,并快速取代飛毛腿的地位,在2005年~2008年,豪取數碼電池、充電器系列產品全國銷量四連冠。直到2009年,一家名為“摩米士”的數碼品牌,從中國香港市場進入內地市場,趙武才遇到了能跟他平分秋色的對手。
不過,此時的趙武已經覺察到,智能手機市場將會是下一個風口。當時的智能手機,普遍耗電量大,就連蘋果也曾有過諸如“無法在外過夜”等笑話。
在一次偶然中,制造出充電寶原型的趙武,便在這一領域發力,并在2011年~2013年,帶領品勝連續三年,成為國內移動電源銷量冠軍。
再后來,隨著趙武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深耕,也就與蘋果結下了十年的恩怨。
其實,不論是從代理產品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從數碼電池到充電寶、再到進軍手機電池以及數據線等相關配套,趙武對于商業的理解,不僅在于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轉型,對于不同的環境,他會選擇不同的策略。
在數碼相機電池時期,當行業流行電池容量往高虛標時,趙武卻選擇往低標,使用戶產生一種同規格電池,品勝質量更好、也更耐用的感覺,對品牌的建立產生有利影響。
后來,進軍手機電池市場時,已積累下一定影響力的趙武,選擇定出比市場高一半的價格,讓用戶產生品勝“價高質好”的共識。
趙武能成功的原因,也遠不止于此。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產品流向消費者離不開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生產商、渠道與品牌。一般情況下,品牌是最賺錢的一部分,以生產商身份起家的品勝,在趙武多年營銷與積累后,獲得了一個市場較為認可的品牌。于是,在2013年前后,趙武便嘗試進行渠道的搭建,以形成一條全產業鏈條。
如今的品勝,已擁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
其中,線上主要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天貓商城、拼多多和公司官網的B2C模式,另一種是與京東自營、蘇寧易購等合作的電商入倉模式,也就是電商平臺作為直接客戶。
而在線下,趙武主要采用經銷模式,從一線城市到鄉鎮,形成“扁平化”和 “下沉化”的全覆蓋。
由于擁有生產商、渠道與品牌三個板塊,使得品勝電子的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0%以上,相比傳統代工企業高出不少。
以當年手機電池老大哥——曾占據九成市場份額,目前淪為“代工廠”的飛毛腿(已更名為銳信控股)為例,其2022年毛利率只有7%,股價也在一瀉千里后成為“仙股”,目前市值不到3億港元。
品勝還能走多遠?
登陸A股,對于趙武而言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但處于上市關鍵期的品勝,似乎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招股書顯示,充電系列是品勝電子目前的主要營收來源,占據著約六成的營收,主要包括數據線、充電器、移動電源及排插等產品,手機內配則以屏幕和電池為主,近三年營收正不斷下滑。至于所謂的創新電子,聽起來似乎很有科技感,其實主要就是包括貼膜、耳機、小風扇在內的產品,但好在營收正不斷增高。
品勝電子所處的消費電子3C智能周邊產品行業,目前來看,已不再是一個“好生意”。該賽道不僅擁有低價低頻的特點,還面對著供應鏈高度成熟的同質化競爭,再加上行業本身近年來的不景氣,使得即便有“營銷大師”趙武的加持,也難以長期維持高速的業績增長。
2020年~2022年,品勝電子分別實現營收11.42億元、13.28億元及13.29億元,凈利潤也只有1億元左右,幾乎停滯。其實,早在2014年,品勝電子的營收就已將近11億元大關,但多年來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反觀品勝電子的后輩“友商”——安克創新與綠聯科技,業績仍在穩步增長。
無論安克創新還是綠聯科技,通過觀察年報不難發現,境外業務是其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安克創新的海外營收占比超96%,綠聯科技也接近一半,兩者都是借助蘋果授權,通過亞馬遜平臺,利用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在國外“降維打擊”,但品勝電子的營收,完全來自國內。
不過,從凈利率指標來看,三者區別并不大,都在8%左右。但隨著品勝電子此番上市,也將更多的問題暴露在大眾面前。
招股書顯示,品勝電子的研發費用率,長期不足4%,不僅低于安克創新的7.6%,也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6%。而其給出的解釋是,公司整體業務處于轉型成長期,各部門均對資金需求較高,致使投入至研發方面資金整體相對有限。
品勝電子募集資金的用途,也引發市場擔憂。
本次IPO,品勝電子計劃募資7.57億元,其中深圳生產基地搬遷擴建項目使用4.19億元,建設深圳總部和研發中心使用1.99億元,剩余1.38億元用于品牌建設及市場推廣項目,強化公司品牌影響力。
換句話說,品勝電子所募集的資金,除大部分用于“蓋房”外,就是進一步在營銷上下功夫。
雖然營銷是趙武的強項,但品勝也正試圖在創新電子等領域,追尋新的業績增長點,只不過始終未能跳出手機行業的束縛,沒有能真正實現質變的創新產品。即便是去年宣布大力進軍的、號稱“大號充電寶”的戶外儲能賽道,目前也尚未在業績中有亮眼的表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深耕國內市場的趙武,能否在消費電子這片紅海中,找到下一個風口,從而實現業績增長,而品勝又將在他的帶領下走向何方,都充滿不確定性。
猜你喜歡
618調研:大促期間會選擇閃購下單的用戶不足一成
今年618,閃購平臺入局試圖從大促市場分一杯羹。當閃購“30分鐘送達”撞上“囤貨季”,這場速度與深度的對壘,究竟能對日趨成熟的年中大促帶來幾分震撼,備受矚目。京東京喜自營啟動618廠貨百補節 產業帶工廠白牌好貨優惠享不停
5月15日,京東京喜自營宣布開啟618廠貨百補節,持續對產業帶商家進行百億補貼,為消費者加碼帶來重磅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