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大放衛星,一箭九星
十二年后,吉利李書福終于圓夢!
早在2010年時,李書福就曾公開表示,“應該不斷探索與加快開發太空世界與宇宙未來,開拓更加廣闊的宇宙世界。”
于是在2018年,吉利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開始布局航天衛星領域,覆蓋從研發、制造到應用全產業鏈。
吉利控股也因此成為中國首家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企業。
經歷過2021年12月的首發失敗后,吉利與時空道宇繼續拼搏,僅僅半年后就實現了一箭九星的成功入軌。
2022年6月2日12時00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而此次成功發射衛星后,吉利也成為繼特斯拉后,第二家擁有聯合太空業務的大型汽車制造商。
首發失敗僅半年后,成功實現一箭九星入軌
創辦時空道宇前,王洋博士曾供職于華為、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曾任兩家以上國有航天衛星研制與研發企業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職務,具備多年的國家衛星工程項目經驗。
2018年11月,由王洋博士歷時4年主導研制的“嘉定一號”物聯通信衛星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個物聯通信星座布局。
也正是在此時,王洋博士獲吉利戰略投資創辦時空道宇,并帶領團隊開始低軌衛星的設計研發。值得注意的是,時空道宇由李書福擔任公司董事長,同時他也是實際控制人以及最終受益人,足見其重視程度。
除了擔任時空道宇CEO、首席科學家,王洋博士還是廣東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CEO;青島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漣漪位置(廣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州星空智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述多家公司的組建,也使得時空道宇逐漸形成了以上海研究總院為核心、西安和南京研發中心為支撐的研發體系,建立了廣州、青島兩大業務運營總部,設立了北京商務中心,在浙江臺州建起了衛星超級工廠制造基地,從而構筑起衛星研發、制造、測控、應用的全產業鏈業務體系。
2020年3月,臺州吉利衛星項目(臺州星空智聯)舉行開工儀式,這也是吉利科技集團在臺州打造的國內首個脈動式模塊化衛星智能AIT(總裝集成測試)中心。
李書福開工儀式上表示:“全球發展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創新速度,變革力度。全球汽車行業面臨巨大創新機遇,吉利控股主動迎接變革,以創新引領發展,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新優勢,與全球伙伴聯合,通過協同和分享占領技術制高點,推動出行領域變革,為用戶持續創造價值。”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范疇,發展衛星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工程。于是,吉利造衛星再提速,并在2021年全面開花。
2021年初,時空道宇啟動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十二星的研制工作。
2021年3月,吉利衛星項目(臺州星空智聯)獲得國家發改委核簽的商業衛星制造項目許可批復,標志著國內首個由商業公司主導的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車制造能力的商業衛星生產工廠即將投產。據介紹,由于年產能可達500顆以上,該工廠也稱為超級工廠。
又過了兩個月,吉利衛星互聯網項目(青島上合航天)奠基儀式在2021年4月舉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吉利科技集團CEO徐志豪由衷贊嘆,“項目從初次接洽到正式簽約用時60天,從拿地到開工建設僅用時90天。”他還表示,吉利衛星互聯網項目將建設并運營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全球低軌衛星星座,打造全球領先的天基衛星互聯網,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生態,連接人和萬物。
2021年9月,吉利衛星工廠首臺套產品正式下線,這標志著吉利科技商業航天業務形成涵蓋衛星設計研發、制造、測控、運維服務的全產業鏈,也標志著吉利商業衛星步入批量化生產階段。
或許是一切發展得太順利,太迅速了,命運在僅僅三個月后幫吉利和時空道宇輕踩了一下“剎車”。
2021年12月15日10時,我國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執行GeeSAT雙星商業航天發射任務時失利,火箭點火之后飛行出現異常,導致發射運載任務最終沒能成功。
這是我國2021年火箭發射遭遇的第三場失利,前兩次失敗的都是星際榮耀公司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值得注意的是,快舟一號甲火箭此次的失利也意味著吉利商用衛星首發以失敗告終。
好消息則是,自2021年初啟動相關研制工作以來,時空道宇在15個月內共完成了12顆百公斤級衛星的設計、生產以及大系統規劃。這也為近日的一箭九星成功入軌,保留了“火種”。
時空道宇在官微發文回顧到,在今年3-5月上海疫情期間,“項目隊伍三分之二人員在上海被社區隔離管控;三分之一人員在臺州衛星超級工廠開展研制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整個團隊依然攻堅拼搏,異地雙線并舉,最終,首軌九星完成各項試驗共計45次,總計通電測試時間約4479小時,完成對每顆衛星150余項功能性能指標測試,均滿足設計指標要求。
于是在首發失敗僅僅半年后,吉利和時空道宇實現了一箭九星成功入軌。后續,時空道宇將通過自有的地面測運控系統,實現對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的管控和數據接收,保障首軌衛星的自動化、智能化和高可用運行。
未來,時空道宇還規劃在青島、臺州、庫爾勒、成都、哈爾濱等地建設智能化、測運控一體化的地面站群,并在一帶一路國家、歐洲等地區布局建設海外站點。實現國內100%測控覆蓋率與全球大面積覆蓋,滿足星座測運控服務需求。
240顆衛星組成未來出行星座,太空車聯網只是應用之一
在一箭九星成功入軌后,時空道宇發文稱,該組衛星用于時空道宇低軌未來出行星座第一個軌道面部署測試。首軌九星結合時空道宇已經建設完成的地基PPP-RTK時空信息網絡以及北斗三號模組、終端產品,將實現遙感、導航、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為未來出行提供立體化保障。
據了解,“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最終將由240顆衛星組成。
吉利方面也在隨后發出的文章中稱,通過“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建設,吉利控股集團將構建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并將全面提升吉利控股旗下極氪、領克、遠程新能源商用車等品牌的用戶智能出行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作為杭州亞運會官方合作伙伴,首軌九顆衛星中的一顆,被命名為“亞運中國星”。
于是,在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工作后,吉利“中國星”系列車型將借勢“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為杭州亞運會官方用車提供高精、安全的位置服務。
此外,在杭州亞運會期間,時空道宇還將為用戶提供火炬傳遞跟蹤、自動駕駛、多模通信、太空之眼看亞運等特色服務。
通過天地一體化布局,時空道宇將率先拓展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在智能駕駛、智慧物流、海洋漁業、智慧能源、環境保護、定制化遙感服務等領域的商業應用。
借助系統提供的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服務,結合高精地圖等技術,時空道宇將深度賦能高級別智能駕駛領域,全面提升用戶智能出行體驗。時空道宇已攜手領克等合作伙伴完成兩次“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全國路測,充分驗證了其覆蓋全國范圍的厘米級高精時空信息服務能力。
而在智慧物流領域,時空道宇與行業合作伙伴攜手建設智慧物流生態體系,助力合作伙伴積極布局全球物流服務。在此次首軌衛星運輸任務中,時空道宇聯合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通過搭建一站式物流監控服務平臺,實現運輸過程的全方位實時管控,保障運輸任務順利完成。
在定制化遙感服務領域,時空道宇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衛星遙感影像內容訂閱服務,用戶可通過衛星影像足不出戶瀏覽世界。目前,時空道宇已攜手極氪,通過遙感AI數據服務持續賦能“藍星衛士”公益項目,通過持續監測海洋生態環境,服務人類社會。
王洋博士表示:“在智能駕駛、物流運輸、海洋漁業、智慧能源、遙感AI服務等領域,時空道宇正與行業合作伙伴攜手,推動中國航天技術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開創全新航天數字經濟業態,推動中國商業航天邁入2.0時代。”
據了解,吉利計劃在2025年底前共發射72顆衛星,服務范圍覆蓋中國和整個亞太地區。也就是說,未來三年,吉利還將陸續將63顆衛星送入軌道。
吉利方面還透露,預計到2026年,通過太空車聯網,就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厘米級的高精定位服務。
飛行汽車與手機,也是吉利布局“未來”的一部分
根據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自動駕駛地圖和定位工作組制訂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度衛星白皮書(2020版)》(下稱:《白皮書》),L3級別自動駕駛將成為產業發展的分水嶺,從L3級開始,高精度地圖將成為自動駕駛的剛需,是汽車完成安全、可靠、穩定駕駛的關鍵環節。
在全球范圍內,雖然已有中國的北斗、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和美國的GPS。但是,在《白皮書》中的“三橫兩縱”技術架構中專門提到,智能網聯汽車需要專用通信與網絡技術。而全球GNSS衛星導航信號并不是為自動駕駛開發的,因此在L3級自動駕駛上面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也因此,打造專用的智能網聯衛星系統是車企決勝未來的關鍵所在,天空成為車廠的必爭之地。
早在2017年,吉利全資收購美國Terrafugia飛行汽車公司全部資產和業務。此外,吉利還與戴姆勒共同投資城市內點對點運營的低空出行企業Volocopter。
于是在自動駕駛之外,“飛行汽車”也為吉利在2018年戰略投資創辦時空道宇,提供了另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看,2017年的飛行汽車,似乎才是吉利“天地一體化”布局的開端。
在戰略投資創辦時空道宇的兩年半后,伴隨臺州吉利衛星工廠的落戶臺州,吉利方才在2020年3月正式提出“天地一體化”概念。或許在遙遠的未來,“天地一體化”也將進化成“空天一體化”。
不止于此,手機也是吉利布局“未來”的重要一環。
2021年9月26日,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紀時代)正式注冊成立,擔任董事長的李書福,持股約55%。僅僅兩天后,星紀時代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宣布進軍手機領域。該項目總部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定位高端智能手機,服務全球市場。
對于跨界造手機,李書福認為,手機是快速迭代的隨身移動終端,是電子產品市場驗證及軟件創新的應用載體,既能讓用戶盡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緊密互動。“未來跨界打造用戶生態鏈,依法構建企業護城河已成大趨勢,手機可以鏈接車聯網、衛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
在李書福的暢想中,雖為“逆流”前行,但卻與手機廠商跨界造車殊途同歸。汽車和手機作為消費者智能生活的終端和入口,彼此交織疊加,最終將形成一條閉環的生態鏈。
手機+車+衛星,或許正是未來吉利的“一體兩翼”。
于是在一箭九星成功入軌之后,除了繼續“大放衛星”,李書福似乎也要在造手機上多花些心思,才能保證整體發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