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300萬元,騰訊為50位青年發放1.5億獎金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1.5億元人民幣獎金(每人300萬元),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他們研究范圍涵蓋了物理學術(6人)、生命科學(5人)、天文物理(6人)、化學材料(5人)、信息電子(6人)、能源保護(6人)、先進制造(5人)、交通建筑(5人)和前沿交叉(6人)等9個領域。
據悉,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于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
女性科學家受關注,清華北大占比下降
相比第一屆科學探索獎,騰訊今年在流程上進行了多項優化。在評審的細分領域上面更細化,比如說生命科學領域底下的細分賽道里有免疫、細胞和病毒等,每一個垂直的細分領域分的越細,評審的質量和匹配度就越高。
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
今年也是“科學探索獎”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他們分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
自主申報比例增大,由去年7人增至14人
2020年“科學探索獎”總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學家的申報材料,經過初篩、初審、復審、終審四輪評審,產生最終獲獎名單,申報人與獲獎人比例約為25:1。
其中,自主申報人數由去年7人增至14人,上升比例明顯,自主申報渠道越來越得到科學家認可。
據悉,在剛成立科學探索獎的時候,馬化騰就比較堅持這個渠道。“他自己就是創業成功的,他覺得有很多年輕人可能很有個性,但是不一定擅長,方方面面的關系做得很好,可能找不到問題,所以他自己開通了綠色通道。”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說。
女性獲獎人數增加,占比10%
今年“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女性和年紀輕者勝出。最終50位獲獎人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其中女性由去年的4位增至5位,分布在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信息電子和先進制造四個領域。
據百度百科顯示,她們分別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芊芊,主要研究方向為后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玲玲,主要從事RNA編輯和長非編碼RNA對基因表達調控和干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李婧,主要研究方向太赫茲探測、射電天文;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博導陳焱,主要研究方向是可展結構、機構學、可重構機構、折疊結構等的基礎理論及其在航空航天結構、機器人、醫療微結構中的工程應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贊,主要研究方向無線通信系統、數字通信與信號處理、認知無線電。
“我們這些評委和發起人很多都是在歐美國家工作生活了幾十年的人,所以對女性科學家的一種更傾斜性的扶持、支持是很植根于她們的頭腦和理念當中的,這個是當仁不讓的。”王嫵蓉表示,獎項從設立之初就有一個堅定的定位——多支持、多扶持女性科學家。
此外,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科學探索獎”的評審“英雄不問出處”,50名獲獎人中既有國家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
清華北大占比下降,人員構成更加廣泛
在第一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中,北大10人,清華10人,中科院10人,占了大半壁江山。今年人員則更加分散,機構來得更多,區域也更多。西部區域和上海區域獲獎比例較去年都有明顯提升。
王嫵蓉表示,清華北大的人數都有下降,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有更廣泛的區域,更廣泛的機構來申報這個獎項。
“科學探索獎”有哪些不同?
作為國內首個由互聯網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由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表示:“我們非常期待‘科學探索獎’可以長期支持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探索、獻身科研,希望將來在他們當中誕生科學大家,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王嫵蓉介紹,在科學探索獎上,騰訊的一個大膽的突破是獲獎人對獎金擁有絕對自由的支配權利。“這個真是自由支配,他買房子也可以,買車也可以,買包包也可以,我們不做任何干預,也不許任何人作干預,是沒有審計的。國家獎勵體系的獎金可能到了各個項目,到了各個科研機構以后是有審計的,我們就像諾獎,就是給科學家的。”
“馬總(馬化騰)也特別強調,希望他們不要捐出來,不要有壓力,因為你拿了300萬好像要捐出來多少給自己所在的單位、自己所在的團隊,我們特別呼吁一分錢都不要捐出來,就是給你的,你就拿這些錢化解你生活上的壓力,當然你要想把它投到科研我們也不干預,都是獲獎人自由支配,就是希望緩解他這方面的經濟壓力,無論是來自生活的還是來自于他的科研工作的,給他絕對自由的支配權利。”王嫵蓉說。
此外,科學探索獎也跟現有的科學家獎勵體制形成一個互補,主要側重獎未來、獎潛力。在打分體系里,申請者過往的科研成果和你個人的科研能力是打分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但是分量要小于未來的科研計劃。
未來,“科學探索獎”還將為青年科學家搭建跨學科互動交流的平臺,舉辦重大主題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受資助期間,獲獎人還將按要求向評審委員會定期提交年度科研進展報告,并擔任科學傳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動和科普活動。
“我們獲獎名單一誕生之后就建一個大的微信群,方便他們彼此認識交流,現在群成員已經由50人增至100人,未來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會更大。我們非常有意愿,逐漸打造一個青年科學家互動交流的一個社區,我們也正在琢磨怎么把它更互聯網化,利用騰訊自身的技術優勢,進行更高效線下線上進行融合。目前已經啟動一些公開和半公開的活動。”王嫵蓉說。
不過,騰訊也強調在“科學探索獎”上的態度相當克制,希望能夠給獲獎人維護一個比較安靜、專心的科研環境。
“我們將持續投入,且沒有任何商業訴求。希望有越來越多青年科研人才能夠受到獎項鼓舞,心無旁騖,潛心研究。”王嫵蓉表示,騰訊基金會先期為“科學探索獎”投入的10億元人民幣將采用企業投入、公益運作的方式,不求商業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