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淡馬錫,一天落地500億
“連帝都都卷起來了”。
一位投資人近日向我這么感嘆。這源于下面這則消息:北京市政府引導基金再設立4支總規模500億元的百億級產業投資基金。分別為:
100億北京市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為北汽產投;
100億北京市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達晨財智;
100億北京市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中關村資本;
200億北京市先進制造和智能裝備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基石資本。
這是繼去年底北京設立人工智能、信息產業、醫療健康、機器人4大產業投資基金后的再次重磅出手。這也意味著北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共設立了兩批8支百億級產業基金,總規模高達1000億元。
一年8支,總規模達1000億
去年年底,北京發布4支百億級產業基金的消息可謂轟動全國。
當時就有投資人向我說道,北京首善之地、科技文化之都,如果它都卷起來了,那留給其他城市的機會就不太多了。現在看,這位投資人還是保守了。半年時間不到,500億變為了1000億,北京支持科創的力度,遠比外界想象得更大。
新成立的4支基金,主要投向新能源、商業航天、新材料、先進制造,都是當下熱門的投資領域。管理機構既有CVC北汽產投,又有老牌人民幣基金達晨和基石資本,還包括北京本地國資中關村資本,如果再算上第一批中的美元機構,北京市政府引導基金在選擇GP上保持著開放與多元化的態度。
但同時,一支基金規模高達100億極為罕見。這與合肥、深圳等地,設立“基金叢林”的模式大不相同。一位國資機構投資人就向我評價道,北京更愿意選擇一家GP管理一支巨無霸的基金來投資。這體現了北京對科創投資力度,“更愿意直接下場”“集中力量辦大事”。
如果我們按照平均單個項目投資1億的標準進行估算,那么未來北京10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將投資約1000家科創企業,這無疑將對北京乃至全國的創投生態帶來深刻影響。
而且如此快速地推出第二批500億的產業投資基金,還說明一點:第一批4支基金已經取得了不小進展。這讓北京更加篤定,要繼續推動這一模式來扶持和培育科創企業。
來回顧一下去年的故事。去年底,北京設立了:
100億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由京西創業管理;
100億的北京信息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由君聯資本管理;
100億的北京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由啟明創投管理;
200億的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由康橋資本管理。
據《北京日報》報道,截至今年一季度末,4只市級政府投資基金已投資決策43個項目,其中36個項目已實際投出資金35.6億元。這意味著在3個月時間里,每支基金平均出手了10個項目,這個速度在當下的投資環境中可不算慢。
而且從公開信息看,4支基金既投中后期項目,也投早期公司,覆蓋階段廣。比如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在6月投資了百度旗下的AI芯片公司昆侖芯C輪,這家公司在2021年首輪融資時,估值就已經高達130億元。而在同月,還投資了2023年初成立的AI大模型公司生數科技的pre-A輪融資。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三支基金中也很常見。比如信息產業投資基金既投資了硒鉬科技的天使輪,又注資了工業網絡安全公司“天地和興”的E輪融資。這當然也是手上的充足彈藥決定的,能夠在投資階段的選擇上更具靈活性。
可見,北京的產業投資模式極具地域特色。這一模式未來將創造多大價值,又將如何影響全國創投市場,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北京淡馬錫”
8支產業投資基金的執行事務合伙人之一,均為“北京國管”旗下的“北京京國管置業管理有限公司”,所以有必要介紹一下北京國管的來頭。
北京國管的全稱是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12月由北京市政府出資設立,注冊資本500億元,以國有資本運營和股權管理為重點,以國有資本證券化和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市屬重點骨干企業。
在北京國管的介紹中,有這么一句話非常重要,“以市場化方式進行資本運作,推動國有資本有序進退,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從體量來看,北京國管無疑是個龐然大物。截至2022年末,北京國管合并報表總資產3.43 萬億元,凈資產1.24萬億元,實現利潤316.52億元;不含劃入企業,北京國管資產總額2331.11億元,凈資產1202.12億元。
北京國管劃入市屬企業集團共計13家,包括京能集團、首發集團、首鋼集團、京城機電、北京電控、一輕控股、首開集團、北汽集團、同仁堂集團、祥龍公司、首農食品集團、北辰實業、北京金隅等。
此外,北京國管直接持有京東方、華潤醫藥、北京汽車、福田汽車、京糧控股、金隅集團、北京城鄉、京能清潔能源、王府井、中國電信、建工修復、冀東水泥等多家境內外上市公司股權。
除了受托管理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外,還包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基金、京國瑞國企改革發展基金、京國益基金等重大基金,出資參與組建北京科技創新基金。與凱雷、摩根大通、高盛等世界頂尖金融機構及中信產業資本等國內知名投資機構進行合作,共同發起設立多只基金,重點投向科技創新、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等戰略新興產業。
簡單總結,北京國管規模大、責任重,能力大,是北京調配資源的重要通道和角色,所以你能理解為什么我說上文那句話非常重要,之所以說北京國管是北京的淡馬錫,“以市場化方式進行資本運作”是必須的手段,“推動國有資本有序進退”是戰略、趨勢,“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是目的。
以此來看,兩年成立總規模1000億的8支基金,錢和眼光是瞄準哪些戰略新興產業,北京要往哪里“進”,未來北京的機會在哪里,一目了然。
守則、放權、讓利
近兩年,各地紛紛上馬數百甚至上千億的產業基金、母基金,隨便“蹦”出來一個城市,設立的基金規模就能震驚業界,不過與此同時,地方的實際持續出資和履約能力,也備受參與遴選的管理人關注。
我好奇的是,如果履約能力成了管理人關注的問題,北京又是在什么情況下,給出了這8支基金100億,乃至200億元的規模?
這些問題,通過近期與業內人士的交流學習,我得到了部分答案。雖然可能遠遠不能觸及全貌,但卻能通過一些細節,一窺首都在投資科技創新方面的決心之大,接受能力之強。
比如去年北京那四支基金中,100億規模的某支基金,最開始也不是100億。也不能不叫不是100億,而是北京一開始只打算出30億,剩下的70億由中標機構自行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這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不能說沒有一絲希望,基本是毫無可能。
這就不得不夸一夸咱們首都,一是確實還有余力,二是主打一個聽勸。當聽到中標機構反應的情況后,經過研究,100億的基金才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百億產業投資基金。
不過誰都知道權責對等,權利有多大你就得背負多大的責任。所以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100億如果都是國資,從中標機構的角度考慮,這管理費拿的難道就不燙手嗎?
為了解決中標機構,也是為了解決自己的顧慮,北京的解決辦法也很精準,抓牛鼻子——IC。簡單來講,IC作為有三席,分別是北京中標機構,北京國管,以及財政LP,每一席都有veto(否決權)。這樣一來,投資端由專業機構和北京國管共同管理,管理費五五開,既保證了市場化能力,又能在大方向上有所把控,可以說一開始從機制上,北京就已經進行了相當程度的革新了。
有業內朋友總結當下國資參與股權投資市場的“六字真言”,守則、放權、讓利,我深以為然,事實上這也是常識,是專業事交給專業人干的另一種表述。
前段時間,“一級市場到底還存不存在”的話題吵得挺兇,核心還是在爭論國資屬性和市場化投資之間的內在矛盾,不過吵歸吵,要經濟發展,要科技創新,要招商引資,要投資收益,終歸還是得在現有規則下,拿出一套成體系的解決辦法。
北京不消說,同樣也需要這“四要”,而且在去年就給出了自己的辦法。那么這個辦法好不好呢?投了哪些項目,上文已有敘述,今年又“設立4支總規模500億元的百億級產業投資基金”這件事,又給出了答案,至少在過去一年,從GP和北京國管再到LP,從上到下應該對效果、效率,對四支基金的人和事,應該都是符合預期的。
為什么談國資,都喜歡聊淡馬錫?無非是因為淡馬錫是所有主權投資基金中最成功的一個,而淡馬錫成功的前提是,組建起了政府、平臺、企業的三層架構,不僅層次分明、權責清晰,且效率極高。政府通過平臺,調配國資在各種不同屬性資產中的股權、債權,通過資本的高效流動,一是實現保值增值,二是或潛移默化、或雷厲風行實現產業機構的優化、調整。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得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調配資源。所以淡馬錫的錢雖然是國字頭,運作是非常市場化的。而你看北京這兩年8支共1000億規模的基金,前面也說了,管理人非常開放和多元化,這是實現市場化的基礎。
去年的人工智能、信息產業、醫藥健康,找的都是市面上堪稱翹楚的美元或雙幣管理人,今年新能源、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找的都是深耕本土多年的CVC和人民幣基金。而北京國管同樣作為管理人,既能把握大方向,還能跟市場化機構一起成長。
就拿落地昌平的那支200億醫療基金來說,管理人是康橋資本,這家機構的背景、策略、管理能力等,此前投中網有文章詳述,我只想說,作為一家總部在新加坡,并且管理規模絕大多數都是美元的PE機構,單筆200億元、首期100億元出資的背后,你能想到北京的決心和魄力到底有多大。